嚼嚼槟榔很开心,致癌风险要当心

槟榔是种食物  槟榔,又称为「宾门」「仁频」「仁榔」「洗瘴丹」「螺果」,与椰树同属于棕榈科的常绿乔木。槟榔之名,来自于马来语「Pinang」,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槟榔的可食用部分,是槟榔的种子,即槟榔子(Arecanut)。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它已经深深地植入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的先民很早就有食用槟榔的习惯。由于槟榔内含有槟榔碱,是一种可以使神经兴奋的物质。吃了槟榔之后,会面色潮红,犹如醉酒一般。大文豪苏轼(1037–1101),在《题姜秀郎几间》里有佳句:「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而实际上,在比苏轼所处时代还要早千年的东汉时期的《异物志》中,就有槟榔的详细记载。  槟榔还是药?  对于这种能「红潮登颊」的神奇食物,我国的传统医学毫无疑问也把它入了药。南北朝时期的中医陶弘景(456~536),在《名医别录》里认为槟榔能够「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明朝的李时珍(1519~1593)在《本草纲目》里写道:「(槟榔)苦、辛,温,涩,无毒」,主要药用价值是:  1.捣成粉末后服用,「利水谷道」,能够治疗「腹胀」;  2.敷疮,生肌止痛;  3.烧成灰,敷口吻白疮。  在中医看来,神奇食物槟榔「无毒」,更是神奇的药物。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有嚼食槟榔的习惯。很多人长期以来把槟榔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或者神奇的药物。在一些中医「养生」网站里,更有数十条的槟榔相关的药方、养生食疗。  现代医学确认槟榔致癌!  但是到了200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跟拿槟榔治疗「口吻白疮」的中医相反,现代医学认为,槟榔不能治疗「口吻白疮」,反而诱发了「口吻」的恶性疾病,也就是口腔癌。  根据多年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03年特别刊物第85卷中,将槟榔列为第1类致癌物,与烟草同级别。所以本文开头说,槟榔是第1类致癌物,并不是瞎说。  什么是第1类致癌物?  就是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的物质、混合物和接触场合。这类致癌因素,致癌机制是明确的。  经过统计发现,全世界每年有39万口腔癌患者,其中有22.8万(58%)发生在有嚼食槟榔习惯的南亚、东南亚地区。  为什么槟榔会导致癌症、特别是口腔癌呢?  科学家研究后认为主要是槟榔中的「槟榔碱」和嚼食中出现的口腔黏膜破损,在长期综合作用下导致「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口腔粘膜下纤维化」是一种癌前疾病,有2.3%~7.6%可能性转变为口腔癌。  实际上,早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把槟榔、烟草混合物,列为致癌物。世界上很多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槟榔制品,往往混入烟草成分,是当地口腔癌、食管癌、咽喉癌的发病原因。  没有混入烟草的槟榔食品安全吗?  在我国一些地区(如台湾),槟榔食品并未混入烟草,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安全的,无论老幼、男女,都有食用槟榔的习惯。  不断深入的研究,推翻了人们的传统看法。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台湾地区,有食用槟榔习惯的人,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无此类习惯的人的58.4倍。2003年的台湾的口腔癌发生率,比上世纪80年代高了3倍,与槟榔食用习惯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烟草混入,槟榔也是独立、明确的致癌原因。  含有槟榔成分的零食并不推荐  令人忧心的是,有一些地区的无良商贩,向未成年人兜售含槟榔成分的零食。有科学家调查了马里亚纳一所中学学生(平均年龄16岁)的槟榔食用情况。有63%的中学生承认,有食用槟榔的习惯,其中有8.8%的学生已经患上口腔癌前疾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小结  总之,槟榔是第1类致癌物,是口腔癌的明确病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槟榔不像人们的传统观念那样,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更不像中医认为那样,是一种「神奇」的药物。推荐阅读:烧烤与胃癌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