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内分泌”三个字,大众脑海里浮现的大多是糖尿病、甲亢等常见病。其实在内分泌领域,肿瘤病种繁多,且诊治困难。由于内分泌疾病大多具有激素紊乱的特点,加上肿瘤的双重威胁,累及全身,致残致死率很高。临床医生常常感慨,“部分患者前来就医时,肿瘤往往已经处于进展期。” 长期以来,由于内分泌肿瘤在肿瘤细胞来源、发病机制、累及腺体、分泌激素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临床诊治及研究水平是一大难题。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课题组十年磨一剑,在内分泌肿瘤激素分泌评估、肿瘤定位与基于发病机制的个体化诊治方案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今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找到伪装的“坏分子”,精准诊断有的放矢 内分泌肿瘤与大多实体肿瘤不同,难发现且难诊断,课题组成员、叶蕾博士解释,这些肿瘤如同会伪装的“坏分子”, 要想精准治疗,必须先了解肿瘤在哪里、分泌出了什么激素。“有些内分泌肿瘤非常不典型,以往的传统检查手段是依靠拍片子,但准确性并不高。”为此,团队建立了 22 项激素动态试验,可精确评估激素分泌能力,并建立了 3 项分段采血激素测定技术,可精准定位肿瘤。 在内分泌肿瘤中,有一种罕见病叫做库欣综合征。它又称皮质醇增多症,可由各种病因引起,作用于靶器官,典型表现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低钾血症和骨质疏松等。然而,由于该疾病的肿瘤可能位于脑垂体、肾上腺、肺部等任何器官组织,对于临床检查诊断而言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首创了泌乳素校正改良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使得库欣综合征病因诊断准确率提高至 96.8%,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及时、更精准的诊断机会。 辨别基因惹的祸,精准治疗获国际认可 据介绍,在内分泌恶性肿瘤患者中,不乏由于基因突变致病者。为了使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开展此类基因的早期筛查工作,课题组此次发现了 9 种内分泌肿瘤相关的致病新基因与分子标记物。 叶蕾告诉记者,日前团队发布的关于“良性甲状腺结节不会变成甲状腺癌”也正是根据分子标记物研究的成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24.3% 的甲状腺腺瘤样结节存在 SPOPP94R/EZH1Q571R/ZNF148 特异基因变异,为良性结节分子标记物,也就是说,具有此类基因的人并不会变成甲状腺恶性肿瘤。此外,团队循证证实了基因 ERBB- 2 高表达可预测嗜铬细胞瘤转移,这一预测率可达 77%。 针对肾上腺腺瘤与胰岛细胞瘤,团队也提出了分子分型。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65.5% 的肾上腺库欣腺瘤存在 PRKACAL205R 热点突变,由此分为 PRKACA 突变型与非突变型,其中,突变型肿瘤的体积小、分泌能力强。这一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认可,《柳叶刀》综述“库欣十年进展”中,对这一研究发现给予高度评价。此外,30% 的胰岛细胞瘤存在 YY1T372R 位点突变,团队根据这一研究将其分为 3 型,“其中 30% 为 YY1 突变型,这类患者的起病年龄大;10% 为 MEN1 突变型,起病年龄小。” 此外,团队首次报道了中国人群难治性高血压中原醛症患病率为 7.1%,揭示了内分泌肿瘤流行病学现状,即从少见疾病逐渐转变为常见疾病,“我们希望通过找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方法,未来能有效改善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叶蕾表示。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