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食品:致癌物食品≠致癌食品

前几年,网上流传的《中国人一天的生活》帖子描述了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早上起床用高露洁致癌牙膏刷牙,给儿子冲一瓶碘超标的雀巢奶粉,自己喝杯过期牛奶(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吃几个超标面粉做的馒头,夹点臭水池里面腌的榨菜。中午跟同事一起到肯德基吃顿“苏丹红”炸鸡。下午给朋友打电话,约她到新开的菜馆吃顿地沟油炒的菜,再喝点含甲醛的啤酒……晚上叮嘱老婆别忘了做掺入白蜡油大米的米饭,再做一份敌敌畏泡过的金华火腿小菜。  在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许多国人熟知的“名牌”,都因各种安全问题,一时间声名扫地。在人们对问题食品的描述中,口口相传又让这种不信任发展为恐慌,肯德基鸡翅、麦当劳薯条、碧螺春茶叶、杜邦特富龙不粘锅……几乎日常生活接触的许多物品,都会“致癌”。而公众的高度敏感,会有一种“吃了含致癌物的食品就会得癌”的推断。  事实上,这种推断,不能算错,但不完整。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不仅要有个“量”的概念,致癌物食品≠致癌食品,比如韭菜有农药残留,那你不要每天都吃韭菜,每星期吃一次,或者10天吃一次,那危害不就降到最低了吗?你的运气没那么不好吧,你今天吃韭菜,明天吃萝卜,后天吃青椒都会碰上农药残留吗?这样说的前提是,超标的蔬菜是少数。假如供货来源没有问题,不会超过10%的蔬菜超标。所以,食物多样化,会把可能存在的风险大大地稀释掉。  抗癌食品:抗癌不能寄希望于食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癌食品”这个词开始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食品都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出了抗癌的口号,人们对打着这类旗号的食品也是青睐有加。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张宗卫认为,“抗癌食品”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是人们对科研成果断章取义了。他告诉记者,众多的医学研究机构都在寻找能够战胜癌细胞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最初来自自然界。医学家会研究自然界中各种可能的物质,看看其中的各种成分对癌细胞有没有作用。如果可能有作用,再提纯进行下一步试验。如果反复试验证实有用,就可以考虑将其制成药物了。这些物质有不少都来自人们的食物,当某种食物中的某种物质被医学家发现可能有抗癌作用时,这一成果很可能会被公布。但是,当医学家看到这些成果时,老百姓也获知了,从而断章取义,认为某种食物有抗癌作用。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某种食物中有抗癌物质,那不就是“抗癌食品”吗?其实不然,还要看有没有抗癌效果。就像某些蔬菜里确实含有能降血压的物质,但降血压物质的含量非常小,如果通过吃菜来降压,每天至少得吃好几斤以上,而且作用还比较轻微,所以这样做行不通。同样,即使某些食物中有抗癌物质,含量也很少,不能靠吃它们来抗癌。  问题又来了,如果把食物中的抗癌物质提炼出来,不就是抗癌食品了吗?对此,张宗卫认为,如果把抗癌物质提纯出来,最后做成的应该是药品。药品有没有副作用,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既能对抗癌细胞而副作用很小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医学家一定会把它制成良药。张宗卫指出,现在很多人想靠天天吃抗癌食品预防癌症,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抗癌不能寄希望于食物。  好好吃饭最关键  很多癌症都是“吃”出来的。台湾正提倡“爸爸应该尽量回家吃晚饭”运动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因为饮食不当会导致多种癌症,比如,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常回家吃饭可以让饮食更有选择性,更健康营养,比如,少吃泡菜、油炸、腌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另外,有效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的脏器辛辛苦苦为我们“工作”一年,作为回报,每年都应好好检查。体检能看出你的健康状态,如有不良生活习惯,就需要下定决心好好改正。同样关键的是,体检能查出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实习编辑:廖颖)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