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过半的患者在早期发生骨转移时会出现疼痛症状,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实际上却已经发生了骨转移。在骨转移的后期,常可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髓抑制等,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发现恶性肿瘤时,多需要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发生骨转移,以便早期发现骨转移,指导后期的治疗、判断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全身骨扫描在国内外临床已经应用近四十年,国外早已将其列为多种恶性肿瘤术前必查项目或随访项目。在国内,“肿瘤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专家们也明确将全身骨扫描列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核素骨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为何要选择骨扫描作为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金标准?这主要是由骨扫描的显像原理和特点所决定的。 全身骨扫描技术是利用某些核素可与骨结合的特性,采用核医学显像仪器探测体内被骨骼吸收的核素所发出的电磁射线,检测骨的形态、血供、代谢等有无异常的方法。当肿瘤转移至骨骼时,骨转移瘤处的血流与代谢比正常骨骼显著增高。在进行全身核素骨扫描时,首先要经手臂静脉注射放射活性的物质,一般是锝,也可用氟或锶,这一物质随着血流进入全身骨骼,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这些核素会被体内的骨骼相关细胞吸收。如果某些骨骼的血流更丰富或代谢明显增高,则这些核素会被吸收得更多,因此放射活性物质会浓聚在骨骼受损区域,这时候体外的仪器就会追踪监测到这些部位。所以这些部位会在骨扫描中表现出来,在扫描图像上表现为暗斑。 骨扫描之所以能够成为诊断肿瘤早期骨转移的金标准,是因为它非常敏感。只要骨骼中的血流或代谢稍微有点异常,它就会指示出来。而X线和CT所显示的是骨骼密度的变化。在出现X线和CT所见的骨结构密度改变之前,一定会有骨代谢的变化,而骨扫描中骨放射性吸收异常正是骨代谢的反映。因此,骨扫描比X线检查发现的病灶要早,可提前3~6个月发现骨骼病变。 目前最常用的全身成像方法有2种:PET和骨扫描检查,二者都能够一次成像完成对全身的扫描检查,这是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但是PETCT价格昂贵,难以普遍使用;而骨扫描价格相对低廉,这也是选择全身骨扫描作为诊断骨转移首选成像方法的原因之一。 由于全身骨扫描使用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有些患者可能会对骨扫描的辐射安全性存在担心。其实在骨扫描时所接触的放射性物质是注射的显像剂,正如上面提到的锝、氟或锶,其辐射性非常微弱,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小。它所发射的射线主要是γ射线,而γ射线的特点在于穿透能力强,而对身体的损伤小。在全身骨扫描时用到的剂量所造成的辐射量还没有普通X线检查所造成的辐射量大。而且放射性药物代谢得非常快,在全身骨扫描检查中经常使用的显像剂是锝,其半衰期仅为6小时,也就是说,每6小时其放射性的危险会降低一半。而且在注射后3~6小时内经尿排出50%以上。因此,全身骨扫描是安全的,患者大可不必存在这方面的担忧。需要注意的是,在全身骨扫描检查后两天内,请避免与婴幼儿或孕妇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停留。 精彩推荐 肿瘤误区| 蕨菜吃多了会致癌? 肿瘤类别| 得了食道癌究竟能活多久呢? 肿瘤症状| 各种癌症的早期症状 抗癌药物| 抗癌药物具体有哪些 医学前沿| 阿斯利康新药对耐药后的肺癌有效 点击查看更多肿瘤资讯精彩内容
扫描上面二维码在移动端打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