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癌症的高发态势,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癌症对健康的威胁日益突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癌症已经列为中国城乡居民死因的首位[1]。

  遏制癌症的高发态势,降低其导致的死亡,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卫健委等十部委在2019年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肿瘤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要求,到2022年,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2]。

  近年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出现,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得到了有力促进,但有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对此仍有疑问。为此,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柳青教授就癌症筛查相关问题进行分享,力求更好地纠正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癌症筛查观念。

  开展癌症筛查有若干前提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疾病也是如此。

  对于癌症而言,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是为有效的。比如肉类不要摄入过多,远离烟酒,防止久坐等。但实际上这些不良习惯还是与很多人如影随形,导致一级预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医学界希望通过二级预防手段,即癌症的早筛来降低由于疾病造成的负担。

  介绍说,开展癌症筛查有若干前提条件。

  首先,癌症筛查一般针对高风险人群,即该瘤种患病率较高,对生命健康有较大危害。另外,筛查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针对这部分人群定期进行检查。

  其次,这类癌症有比较长的临床前期,即从疾病在体内出现自身难以察觉的蛛丝马迹而医学检查可以发现至疾病发展到出现病人可以感觉的症状和体征这一阶段。以结直肠癌为例,其临床前期长达5-10年[3]。在这期间,通过筛查可以提前发现微小病灶甚至癌前病变,及时治疗就能够带给患者很大获益。

  第三,该癌症早期治疗效果要远好于晚期治疗,例如对于肠道进展性腺瘤或息肉等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通过肠镜进行一个小手术就可以切除,花费也不高,而且大大降低了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

  ,要有好的筛查方法。

  筛检方法要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取样检测方法简便,比如以血液、尿液及粪便等为检材就可以完成,检测费用不会太高,普通人就可以承担得起。关键是筛检方法要有较高的安全性,因为癌症筛查对象大部分是未患病的健康人,如果检测方法损伤大,风险高,会大大降低受益风险比。

  正确理解筛查技术的评价指标

  如前所述,好的检测技术或方法在癌症筛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评价筛检方法的好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指标,许多人都存在困惑。

  指出,筛检方法首先考量的是敏感度和特异度,前者是指实际有病而按照筛检结果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后者是指实际无病而按照筛检结果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敏感度反映了筛查方法发现病人的能力,而特异度反映了筛查方法鉴别非病人的能力,因此一般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当医生拿到患者的癌症筛查结果时,后续应当如何决策,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以帮上大忙。

  仍以结直肠癌筛查为例,某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呈阳性,如果阳性预测值很高的话,医生可能就会建议患者做肠镜来进一步诊断。而阴性预测值可以视之为得到阴性结果后,放心的程度。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