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严重出生缺陷病之一。正常人拥有23对染色体(46条),而唐氏综合征患者却额外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发这一变化的原因尚不明确。
这类患儿被称为“唐宝宝”,主要症状包括智力障碍、面部扁平、耳位低、眼距宽、、通贯掌、颈部皮肤厚、肢体畸形等。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还患有其他并发症,包括听力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治疗的药物,只能通过早期干预以引导教育学习生活自理技巧。
3.21,特殊的纪念日
2011年,联合国大会正式将3月21日命名为“世界唐氏综合症日”,意在寓意唐氏患者所具有的独特性21号染色体三体。
从2012年开始,世界各地的有关组织会在这一时间段举办活动,探讨唐氏儿童的抚养经验,呼吁外界以正确观点看待唐氏综合征患者。
今年世界唐氏综合症日的主题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它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景,即让所有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人都必须有机会过上充实的生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他人完全平等地生活。
如何让“唐宝们”不掉队?
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1/700~1/1000。根据世界各地统计,平均每六百个婴孩中,会有一个是唐氏综合症患儿出生。我国目前现有超百万的“唐宝宝”。
对于这些已经降生的孩子们,父母们更多的是“不愿放弃”,他们会积极寻求早期干预、科学训练以及耐心教育。得益于此,不少患儿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能够实现生活自理,甚至于可以进行较为简单的社会工作。
2019年初,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在《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A》发表了一项围绕“唐氏患儿生活技能”的文章,他们通过对2,600多个家庭调研后发现,美国大多数唐氏综合征患者在25个月大的时候学会走路,在12岁的时候可以交流,并在20岁的时候可以独立工作。很显然,这是一份让人欣慰的调研数据。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患者家庭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精神和经济,因为患儿在智力、语言以及行动能力上都明显不及健康的孩子,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先天缺陷而不被理解,甚至于遭到歧视。
这些问题需要社会给出更大的包容度和接受度。生病并不是患者自己的选择,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唯有更多的关爱、照顾,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平等。
如何预防先天缺陷?
现有医疗技术无法治愈这一先天疾病,科学上降低唐氏综合征发生率的更常见策略是预防为主,也就是在孕期进行唐筛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唐氏综合征风险并不仅仅针对已有这类家族史或者高龄的产妇。所以,孕妈妈们都应该进行这一常规且重要的检查。
目前,唐氏综合征筛查按照检查手段包括:早孕期超声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的测量、针对母亲的血清学筛查、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其中,NIPT是筛查胎儿有无21三体、18三体以及13三体异常风险的有效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无创产前DNA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越来越被接受并应用,但是并不是“金标准”。如果筛查结果显示胎儿的染色体异常风险比较高,就应进一步进行确诊性的检查——羊膜腔穿刺检查或绒毛检查。
参考资料:
世界唐氏综合征日 (联合国官网)
【3.21唐氏综合征日】“我为社区带来了什么?”唐宝宝要肯定自我价值
世界唐氏综合征日 让我们关注唐宝宝
Study details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skills in persons with Down syndrome
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