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之前读到一个帖子《细菌药敏与临床疗效不符的7大原因》。这个题目笔者也很感兴趣,所以拜读学习的同时,特补缀一二。
该贴提到的7个原因如下:
1. 细菌利用体内物质生成抵抗抗生素的成分,导致抗生素失效。
2. 细菌耐药,如ESBL,体外敏感,体内耐药;如沙门志贺对一二代头孢和氨基糖苷类,体外敏感,体内耐药。此类报告需要修正。
3. 最可能原因是,致病菌判断不准确,或者没有检出。具体是:厌氧菌或苛养菌、L型没有分离;正常有菌部位,判断很难。
4. 药敏试验方法错误,导致结果错误。
5. 药敏纸片药物浓度失效,导致假耐药。
6. 临床用药剂量与药敏试验实际剂量差异较大。
7. 严格操作:合适的平皿、琼脂、培养基厚度、菌液浊度、孵育时间和温度。
笔者按:
☆ 其中1,原贴没有举例,笔者也不太理解。阅读不够,大家包涵!
☆ 其中6,语言表述稍微模糊。应该是实际用药剂量与药敏试验折点设定对应的剂量有差异。当实际剂量过低时,敏感而无效;过高时,耐药会有效。
药敏结果与治疗效果一致的情况,即用了敏感药物,有效;或用了耐药药物,无效。
二者不一致的情况,即用了敏感药物,无效;或用了耐药药物,有效。
90-60规则告诉我们,一致和不一致都很常见,不一致有一定的必然性。
笔者思考,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说明不一致的情况:
☆ 实验室错误导致药敏结果不准
■ 菌种鉴定错误:本来是铜绿假单胞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整个全错了。^_^
■ 菌不纯:标准操作是单个菌落传代后再进行药敏试验。但实际工作为了追求速度,我们常常是原始平皿分离株直接做药敏试验。不纯的概率很高。
■ 天然耐药:天然耐药不应该进行药敏试验。做了而没有剔除,容易犯错误。
■ 药敏试验过程错误(包括上面4/5/7):
◆ 方法选择:比如一些实验淘汰了纸片扩散法,只能用MIC法。
◆ 纸片或药物和培养基:药物浓度不对;一些特定药敏需要特殊培养基。
◆ 操作(悬液配制、涂布、贴纸片等)。
◆ 孵育(气体、温度、时间等):现实中气体和时间容易忽视。
◆ 测量错误(尺、时间、标准等)。
■ 药敏试验解释错误:
◆ 用错了解释文件:比如M100和EUCAST没有分清;M100和M45也没有分清。
◆ 选对文件,但细节解释没有到位(包括上面2):比如指示药物适用错误;比如部位没有分清。
☆ 疗效判断错误:上面帖子没有涉及这一点
■ 判断时机不对:
◆ 比如过早判断,还没有好转。国内一线医生的判断往往过急,1天不见效就换药的情况,屡见不鲜!
◆ 有一些复发非常滞后。当时判断有效,但几个月后复发了。
■ 判断的临床指标不对:有些指标不太敏感,会滞后于效果的改善。有些指标有自限性,不干预都会好转。
■ 和基础性疾病的症状等表现相重叠,疗效无法精确判断。比如发热,基础疾病发热、药物热、感染发热重叠,用了敏感药物后感染发热已经减轻,但整体改变不太明显。
■ 实际已经好转,但继发或并发的其他疾病的表现,导致感染疗效判断困难。
■ 疗效判断包括微生物学判断,国内往往不做。比如血培养对于菌血症,判断有效需要血培养转为阴性,但临床往往不再开医嘱了。
■ 能力不足:国内由于长期没有抗生素的有效管理,一线可以随意启动、更换、联合、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导致医生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疗效判断能力不足,甚至不会判断疗效。
☆ 实验室分离株鉴定、药敏结果无错,疗效判断准确,但二者不一致
■ 诊断
◆ 压根儿不是感染。这太常见了!
◆ 是感染,但分离株不是病原,其实是定植或污染(上面3)。这也很常见!
◆ 分离株只是病原之一。患者是多微生物感染。有病原没有覆盖。这一条在肺部感染比较常见。
◆ 病原形成L型、生物膜、胞内感染等特殊情况。这在慢性感染、假体感染很常见。
■ 处置和药物治疗
◆ 感染灶没有去除,比如脓肿、导管。
◆ 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有效浓度低。
◆ 药物的强度、覆盖面不足。
◆ 药物的剂量(上面6)、给药方式错误。
◆ 应该联合而没有联合用药。
◆ 特殊患者有特殊的PK参数,没有因应调整,比如ICU患者。
◆ 特殊感染用了抗生素会加重表现,比如EHEC,用了抗生素会增加溶血尿毒症的表现。
◆ 激素、退热药、细胞毒药物等的干扰。
■ 免疫力
◆ 持续性免疫力降低,无法改善。
◆ 暂时性免疫力降低,无法判断。
◆ 预期的疫苗效果减弱,比如肺炎链球菌疫苗。
◆ 对免疫力有干预的诸如激素、细胞毒药物、丙球、粒细胞输注等的综合影响。
◆ 基础性疾病,比如酸中毒会影响部分抗生素的效果;缺氧状态会影响细菌的活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这个省略号不是开玩笑。西医是朝阳学科,未知多于已知,很多事情远没有通透畅晓。所以必然有未知因素干扰科学和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未来……
笔者没有查找参考文献。信笔至此,看来比预计要复杂的多!《药敏结果与治疗效果不一致》本质上是临床解释的问题。临床解释的前提是懂临床,切忌只从实验室找原因!这和考虑发热不要只知道细菌感染;考虑用药不要只知道药敏敏感是一个道理。否则,分析会不全面,不深入,不够专业,既影响自信心,还影响检验医学在临床的形象!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实验室和临床的不一致有一定必然性,原因比较复杂。实验室同仁面对这个问题时,面对来自临床的质疑时,首先不要害怕,不要一味地想自己错了;然后冷静地慢慢地分析,学会从临床角度分析;同时多向临床医生、临床药师、其他辅助科室请教。因为临床发展过程不可逆,很多证据当时不采集,过后就无法采集、验证了。所以,有些问题必然没有答案。大家回答临床的问题时,只要专业、理性、自信、内敛、灵活、圆融,长期下去,就会赢得临床的信任和友好!
各位亲,意下如何?!大家一笑!O(∩_∩)O哈哈~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责任编辑: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