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坛友引出一下问题:
我们单位以前痰涂片结果的报告就是:“查到真菌”或“未查到真菌”。
今天一呼吸内科的主任拿来一外院检验科痰涂片的报告单,结果如下:
抗酸杆菌:阴性
真菌:阳性
G-杆菌: 60﹪
G+杆菌: 10﹪
G-球菌: 10﹪
G+球菌: 20﹪
这个其实是个比较负责的科主任,就和我们商量是否也可以把我们痰涂片的报告方式改一下,我个人认为“抗酸染色”是没必要加上的,要是这样报告是否应该把WBC和上皮细胞的数量加上去,以便提示临床这个标本是否合格,但是如果若是培养的结果和涂片的结果不一致,我们自己是否自相矛盾?恳请各位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讨论:
痰涂片的目的是诊断肺部感染——既然是感染就一定会有宿主因素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双重信息,在报告单中这些信息都必须体现进去。
楼主贴上来的不知哪家医院的痰涂片报告方式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只提供微生物的信息而完全没有说明这些微生物与病人肺部感染之间的相关性,连标本是唾液还是痰液或者是鼻涕都说不清楚,是否属于细菌/真菌感染都道不清,这样的报告还有什么价值?
真菌阳性能说明什么问题吗?来自口腔正常菌群?来自肺部的感染菌?
报告痰液中的菌群比例反映什么问题?口腔菌群改变,抗生素滥用?还是提示肺部感染?
要知道无论是痰培养还是痰涂片目的都是针对肺部感染,而肺部原本是无菌脏器,根本不存在菌群,感染后的病理产物痰液是在经过口腔咽喉时被污染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采用什么思想方法去甄别感染菌与污染菌,舍弃这一目的去搞什么口腔菌群比例是不是南辕北辙了呢??
要反映口腔菌群比例提示抗生素滥用只需要做个口腔分泌物菌群分析即可,这跟痰涂片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如此出报告不是明显在误导临床吗?
直接涂片(必报):报告脓细胞数量(采集1+~4+方式)和上皮细胞数量(采用>25/LP方式)以及能反映标本状态的信息和其他有用信息(如寄生虫、夏科雷登结晶、能反映尘肺的巨噬细胞数量及聚集状态等)
涂片染色(必报):有无胞内微生物的吞噬、炎性结节包裹(报告胞内或包裹菌的染色形态),以及能提示标本污染程度的胞外正常菌群数量(不报告比例)
读片结论(选择性报告):根据染色读片提出恰当的建议,例如怀疑微生物是何种类,建议进一步做何检查以及某些特定病原体的治疗建议。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