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菌体小半透明,要想更清楚地观察其大小和形态,需经染色和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有单染法和复染法。复染法是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可将细菌染成不同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外还能鉴别细菌。主要有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1] 。笔者为了克服传统染色方法存在的不足,将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荚膜染色法、芽胞染色法等进行改良,经多年实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 革兰染色法 (1)取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菌液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用结晶紫染液染1min,水冲洗;卢戈碘液染1min,水冲洗;0.4%复红酒精溶液染30s,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2] 。
1.2 抗酸染色法 (1)取结核杆菌阳性的痰标本(已处理)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将石炭酸复红染液沸水浴10min,滴加2~3滴覆盖菌膜染色 5min,水冲洗,3%盐酸酒精脱色30s,水冲洗;碱性美兰复染30s,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3] 。
1.3 荚膜染色法 (1)取接种肺炎球菌死亡的小鼠腹腔液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染液染1min,水冲洗;95%酒精脱色5s水冲洗;20%鞣酸溶液媒染10min水冲洗;0.8%孔雀绿溶液染色1min,水冲洗;(3)吸干后镜检[4] 。
1.4 芽胞染色法 (1)取等量破伤风杆菌厌氧培养菌液和5%孔雀绿水溶液,放入小试管中充分混合,沸水浴20min;取上述混合液涂片、干燥、固定;(2)用 1%沙黄液复染10min,水冲洗;(3)干后镜检。
2.1 革兰染色 镜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染成紫色、球形,为革兰阳性菌;大肠埃希菌染成红色、杆状,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染色法之一。脱色是影响革兰染色的关键步骤,脱色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染色结果的准确性[5] 。脱色过度则革兰阳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阴性菌,脱色不 够则革兰阴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阳性菌,为此学生难以把握。现将原有四步染色法改为三步法,即把第三步酒精脱色和第四步复红复染合并一步进行,使用 0.4%复红酒精溶液作为复染剂,可达到脱色和复染双重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四步法中因脱色时间不易掌握而造成染色的失败,减少重复性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抗酸染色 镜下,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为抗酸菌;背景和其他菌被染成蓝色,为非抗酸菌。传统的方法是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夹住涂片以微火烟叶热,保持染液冒蒸汽约5min,此法学生容易使染液蒸干或使染液沸腾,从而影响染色效果和污染环境。改良后的方法是将染液直接加热改为水浴后使用,克服上述的缺点,且染色效果良好。适合实验教学使用。
2.3 荚膜染色 镜下,肺炎球菌菌体染成红色(成双排列),荚膜染成绿色,存在于菌体的周围。传统的荚膜染色是用结晶紫染液染色,菌体染成紫色,荚膜染成淡紫色或无色,菌体和荚膜之间反差小,不易分辨。改良后,增加了脱色、媒染、复染的步骤,使菌体和荚膜之间反差增大,易于观察,可用于学生实验和示教片的制作。
2.4 芽胞染色 镜下,破伤风杆菌的菌体染成红色,芽胞染成绿色。传统的方法是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于涂片上并弱火加热,使染液冒蒸汽约5min,此法染液用量大,且容易污染衣物和实验台。现改为菌液和染液混合水浴加热初染,然后制备涂片、固定、复染,即节约时间,染液消耗又少,且菌体、芽胞对比鲜明。此法适用于教学标本片的制作。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