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亲,你/妳打通了吗?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笔者读本科的时候,听说过一个说法——“打通内科”。当时懵懂,不过这4个字,却牢牢地记在了心底。

 
    工作了才渐渐懂得——打通内科是临床医学的最高境界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工逐渐细化:外科作为手段,分出去了;儿科作为特殊年龄段,特殊化了;辅助科室,也特化出去了。而内科本身,逐渐按系统/器官进行分别,心血管、呼吸、五官、妇产……越来越细;当然也有2大类特殊疾病,和所有器官系统都有关,就是肿瘤和感染,这是按疾病性质的分类。当大家津津乐道医学、科学的巨大进展、分工精细时,反过头来忽然意识到,人是一个整体。患者作为整体来求医,医生基于专科来诊疗,彼此张力渐出,矛盾渐深。于是有先哲提出:打通内科!

    简单的,比如心梗疼痛有后背“放射”,呼吸系统表现要考虑心血管因素,这已经是常识了。复杂的,肿瘤性疾病出现内分泌表现,甚至是首先表现时,怎么考虑?深部感染性疾病出现皮疹时、出现播散时,怎么辨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本身症状轻甚至没有症状,首发在其他系统,怎么定位?这就有一点难度了。单一疾病的多系统表现,多种疾病在同一系统/器官汇集表现,这都要求有全科的视野,有内科整体性观念——确实难!

    感染性疾病学作为医学分支,天然是全科医学,因为各个器官、系统都涉及感染。全科意味着必然难。偏偏国内感染性疾病学目前的学科设置,使得专业力量偏弱,技术能力都待提高。两厢对比,以弱敌强,胜负立判——这恐怕是我们要长期面临的局面。感染科的同道,天然面临打通内科的任务,非常有挑战性。

    儿科需要打通吗?显然需要,儿科就是综合内科啊!

    外科——比如骨科、普外、胸外、泌尿外科,需要打通吗?理论上不必,因为只是手段。

    检验医学——比如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血液等,需要打通吗?显然也不必。当然也有声音说要打通。从专业逻辑、实际需要角度,笔者觉得不必。不过总有奇葩怪谈,目的不在专业,自然不需要我置喙。

    那么,临床微生物学呢?临床微生物学有需要打通的地方吗?

    一、从临床诊断的角度

    笔者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微生物学(Holistic Microbiology)观念,也就是说病毒、细菌、真菌、甚至寄生虫,做通盘性整体性考虑。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只考虑细菌,或只考虑病毒的情况;或者,只考虑概率最高的一两种,而忽视低构成比病原的情况。

    1.病原谱

    拟诊断时,从病原谱的角度看,大多数疾病的病原既有细菌、又有病毒,甚至有真菌,也不除外寄生虫。传统上已经明确了多种微生物都有的情况,比如感染性腹泻、性传播疾病和女性生殖道感染、眼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脓肿等。近些年的新认识:

    ☆  肺炎:近年逐渐明确——CAP中,有大量病毒性感染,有真菌和寄生虫感染;HAP中,也有病毒的身影。

    ☆  尿路感染:免疫低下患者出血性膀胱炎,要考虑病毒性感染。

    ☆  透出液相关感染,既有微需氧菌和分支杆菌,也有酵母菌。

    ☆  肝炎:多种病毒,不仅仅是5种肝炎病毒。

    2.多微生物感染

    英文有polymicrobial infection一词,字面含义是多微生物感染。国内常常翻译为复数菌感染,而“菌”字把病毒剔除在外,说明了视野稍狭隘。建议按字面含义翻译、理解。这个词指的就是,同时多种病原体的感染。比如肺炎,有报道超过30%是多微生物同时感染。比如细菌性肝脓肿,有近三分之一是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比如血流感染,约10%是复数菌感染。比如淋球菌感染,常常伴随衣原体感染。比如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Vincent龈炎、奋森龈炎)是厌氧菌(主要是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和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和其他口腔螺旋体)的混合感染。

    3.二重感染

    这个词一般指第一轮感染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本身导致了第二种微生物的感染。如果前一轮感染没有结束,则交叉期间,就是多微生物感染状态。比如肺炎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艰难梭菌性消化道表现,就是显例。

    4.感染后的继发感染

    有一些感染有先后次序。比如流感病毒导致肺炎后,会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典型代表。

    如上种种,都需要有整体性微生物学观念。比如长期从事细菌学工作的实验室同道,会诊时要能够就病毒性感染提供分析判断;比如长期从事肝病工作的感染科医生,要能够就细菌性感染提供诊断、治疗建议。

    二、从实验室技术的角度

    技术的角度也有需要实验室同道打通的地方。一方面是微生物学实验室技术:涂片、培养、传统鉴定、分子或质谱鉴定、毒素、代谢产物测定、分型、药敏试验、耐药性检测等,要能够全盘掌握。而其他感染相关的诊断技术,也应该有所涉猎,至少在诊断层面,能够给临床以基本的分析。比如ELISA、比如PCR等。其方法学参数、影响因素、临床意义,要有基本的掌握。这一点想做到,有一定挑战性。
笔者理解,操作细节肯定是不同的,这一点无法打通。但质控思路、方法学参数、临床分析,这些事有共性的。这些是必须打通的,否则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三、从药物的角度

    临床治疗主要由医生、药师掌控。微生物学实验室因为药敏试验,提供了药物选择的起点。所以有时候要对药物发表建议。这对实验室同道构成了巨大压力。药物角度的通盘考虑指,抗感染治疗和非抗感染治疗之间;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等之间的整体性考虑。非常难!笔者自己也做得非常不好,只能是臆想一下,期待大牛临世,黄钟大吕!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做一个懂临床的微生物学工作人员并不容易。这不是学好了基础微生物学能发几篇SCI,也不是做好了细菌学实验室内部工作种种,就可以完全胜任的。这需要一系列临床知识的积累、微生物学结果的实践与应用,不断地提高、改进、升华,才可以逐渐打通、逐渐掌握。临床微生物学作为检验医学九大分支之一,注定是有难度、颇复杂、具挑战、促思考的一项工作。或许您早已乐在其中,我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里的困境与压力、无奈与苍凉,可以说战战兢兢事事,兢兢业业时时,夜夜昼昼思思,周周暂暂斯斯!

    正所谓:一窍玄关通得透,顿悟非心非佛!

    各位亲,你赶脚呢?O(∩_∩)O哈哈~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