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细菌种类较多,其中白喉棒状杆菌(C. diphtheriae)致病性强,可引起白喉(diphtheria)。此外,还有假白喉棒状杆菌、结膜干燥杆菌、阴道棒状杆菌、痤疮棒状杆菌等,一般统称为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 bacilli)。这些菌分别寄生于人鼻腔、咽喉、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一般无致病性,多为条件致病菌。以下介绍的是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菌体为0.3~0.8μm×1~5μm细长弯曲的棒状杆菌。革兰阳性,菌体粗细不一,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用美蓝或奈瑟染色(Neisser stain)后,菌体两端或一端可见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图21-1)。细菌衰老时异染颗粒可消失,有鉴定意义。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适宜温度为34℃~37℃,适宜的pH为7.0~7.6。细菌在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L?effler medium)上生长迅速,12~18小时即形成细小、灰白色、湿润、圆形突起的菌落。涂片染色,菌体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本菌在含有0.03%~0.04%亚碲酸钾(K2TeO2?3H2O)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能使其还原为元素碲,故菌落呈黑色。
白喉棒状杆菌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有的菌株分解淀粉和糖原,但不产气。根据白喉棒状杆菌对亚碲酸钾的还原能力、菌落的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棒状杆菌区分为3种类型:重型(gravis)、轻型(mitis)和中间型(intermedius)。重型菌落较大、灰色、能分解淀粉、不溶血;轻型菌落小、黑色、不分解淀粉、能溶血;中间型菌落,中心黑色边缘灰色、不分解淀粉、不溶血。我国以轻型为多见。三型的产毒株均能使人致病,但疾病的轻重与细菌型别无明显关系。型别鉴定有助于掌握白喉流行规律,指导制定预防措施。
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力均可发生变异。菌落能由S型变为R型。当无毒株白喉棒状杆菌携带棒状杆菌噬菌体而成为溶原性细菌时,便可产生白喉毒素并遗传下去。
抵抗力: 白喉棒状杆菌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在衣物、床单、儿童玩具等各种物品中可生存数日至数周。在干燥的假膜中能存活3个月以上。但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100℃1分钟或58℃10分钟即可将其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1%石炭酸、3%来苏儿10分钟均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及多数广谱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不敏感。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对可疑白喉病人一般可以在微生物学检查确诊之前,立即给予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微生物学检查可用于临床确诊,也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用棉拭子从患者病变部位假膜边缘取材作为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毒力试验
涂片镜检: 将棉拭子标本直接涂片,进行美蓝、革兰或奈瑟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如有典型形态的白喉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上,培养至18小时即可见灰白色小菌落,再涂片染色镜检。必要时用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进一步鉴定。为快速诊断,可在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培养6~12小时后,取菌再做涂片、镜检,检出率高。
毒力试验: 是鉴别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方法。
1.豚鼠试验 选体重250g的豚鼠2只。其中一只于试验前12小时由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单位作为对照。然后2只豚鼠均于皮下注射待检菌的48小时培养液2ml。若于2~4天试验动物死亡而对照动物存活,表明待检菌能产生白喉毒素。
2.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又称Elek平板毒力试验。此法是在含马血清、蛋白胨或猪胃消化液的平板上,将待检菌和阳性对照产毒菌平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然后垂直铺一条浸有白喉抗毒素的滤纸片。孵育24~48小时,若待检菌产生白喉外毒素,则在纸条与菌苔交界处出现有白色沉淀线。此外,尚可用对流电泳法以抗毒素检测待检菌培养液中的毒素;或用SPA协同凝集法,将白喉抗毒素IgG吸附于SPA上,检测待检菌培养物上清液中的毒素。此二种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也较高。
四、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能显著地降低白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应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DPT混合疫苗)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效果良好。婴儿满月即可接种白百破疫苗,以后在3~4岁和6~8岁时各加强注射一次。锡克试验阳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接种白喉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白喉病人及与白喉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需肌肉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同时应注射白喉类毒素以延长免疫力。此外,还要注意带菌者检查及对病人的隔离治疗。对白喉患者的治疗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抗菌治疗: 应用青霉素、红霉素,不仅能抑制白喉杆菌,还能抑制混合感染的细菌生长,预防继发感染及恢复期带菌者的出现。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