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检验基本上可分为培养技术和非培养技术两大类。非培养技术又分为显微镜检查技术、生化免疫检查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前者是直接观察真菌形态,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后者是检测真菌的抗原、抗体和核酸。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可大大地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图1为常见的真菌检验技术。
1常见真菌检验技术
其中直接检查、分离培养和病理组织检验为传统的检验方法。而血清学真菌抗原抗体检查以及真菌核酸检测均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些新方法不需要对标本中真菌进行培养,从而检测周期短、检测方法简便,越来越受到临床的欢迎。
1真菌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发现真菌的有形成分如菌丝、假菌丝或较多孢子往往提示真菌感染,临床上具有诊断价值。但是,见到菌丝孢子并不能确定真菌的种类。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而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主要原因与取材是否合格,标本处理是否得当有关,1次取材直接涂片法的漏诊率高达45%。如果在无菌体液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定诊断,但在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菌丝才有诊断意义。通过直接镜检一般可区分念珠菌、隐球菌和毛霉菌等,但进一步明确菌种需要通过培养鉴定来完成。
2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目前引起深部真菌病的主要为念珠菌、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如分离出新型隐球菌、红色毛廯菌等致病菌时诊断可以确定,而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如白念珠菌或烟曲霉,应结合临床进行判断,而对于孢子丝菌取脓液、组织块作真菌培养,鉴定菌种即可确诊。
无菌标本如血液、脑脊液和腹水分离出的条件致病菌常提示明确的感染,但来自痰、咽拭子、脓液以及尿标本分离出的条件致病菌则应慎重解释结果。任何一株培养结果都不能轻易视为污染。
标本直接镜检的结果往往可以解释培养的菌种,应强调直接镜检与培养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
3组织病理学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定真菌的种、属,如隐球菌、念珠菌、曲霉、着色真菌等。如用特殊染色可提高阳性率。但确切的菌种还需要真菌培养确定,二者相互补充。
真菌在组织内一般表现为:
孢子 酵母和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内表现为孢子;
菌丝 许多真菌在组织中只表现为菌丝。组织中发现无色分隔、分支的菌丝多为念珠菌和曲霉。粗大、不分隔、少分支的菌丝为接合菌,多为毛霉、根霉、犁头霉等。粗大、少分支、有隔的菌丝为蛙类真菌。棕色菌丝为暗色丝孢霉病,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
菌丝和孢子 主要见于念珠菌感染;
颗粒 为组织内有菌丝形成的团块;
球囊获内孢囊 球囊内含有内孢子,为球孢子菌或鼻孢子菌在组织内的特征性结构。
4
真菌非培养检验技术
真菌非培养检验技术既是一门传统的技术,也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就传统而言,显微镜直接检查和组织切片检查都属于此类,而有关真菌结构或抗原检查、抗体检查和核酸检查则属于后一类。例如,现在应用广泛,并已经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的G试验、GM试验以及隐球菌抗原检查均属于新兴的真菌检验的非培养技术。其中G试验和GM试验最具有代表性[1]。
表1 G试验和GM试验特点的比较
特点
G试验
GM试验
真菌细胞壁成分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检测对象
念珠菌、曲霉、镰刀霉、地霉、毛孢子菌、肺孢子菌、组织胞浆菌
曲霉菌
不能检测
隐球菌、接合菌(毛霉)
非曲霉菌的真菌
方法学
鲎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时间点
对有宿主因素的患者动态连续检测,并以两次阳性结果判定有诊断意义
灵敏度和特异度
敏感度不同文献报告不一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临床主要用途
出现更早,体液中存在时间较长
与菌量成正比,可反映感染程度和用于疗效评估
如果将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有助于真菌属的鉴别。
表2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意义
种属
G试验
GM试验
念珠菌属
+
–
镰刀菌属
+
–
隐球菌属
–
-/可有假阳性
曲霉菌属
+
+
青霉/拟青霉
+
-/可有假阳性
接合菌纲
–
–
近年来,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非培养法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需与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培养法与非培养法结合起来,对真菌感染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此外,上述这些方法没有实现标准化,不同方法和试剂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方法的标准化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是解决非培养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