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存在于各种生物体液中,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质和代谢物等来发挥细胞间通讯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病毒感染、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进展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内体转变为成熟多囊泡内体(MVEs)的过程中,内体膜向腔内出芽形成腔内囊泡(ILVs),MVEs与细胞膜融合释放ILVs到细胞外,即形成外泌体。目前认为内体膜出芽形成ILVs主要通过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体(ESCRT),然而在ESCRT缺失的细胞中,仍然可以观察到MVEs内部存在ILVs,表明细胞中存在ESCRT非依赖的ILV形成方式。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康铁邦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RAB31 marks and controls an ESCRT-independent exosome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一条由RAB31标记并控制的ESCRT非依赖的外泌体通路,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外泌体生物发生的认识和理解。在MVE与细胞表面融合至外泌体分泌之前,关键检查点必须通过防止MVE与溶酶体融合来抑制ILV降解。积累的不可降解MVE使用常见的分泌机制进行外泌体分泌,这主要受RAB27调控。因此,外泌体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包括伴随着内体囊泡运输的三个关键步骤:ILV的形成,防止MVEs降解以及MVEs与细胞表面融合。在外泌体中已检测到许多膜蛋白,这些膜蛋白与免疫反应,病毒感染,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进展有关,但将其调控机制仍然神秘。在这项研究中,发现活性RAB31驱动EGFR进入MVE形成ILV和外泌体,而EGFR,也许还有其他RTK,使RAB31磷酸化以驱动外泌体的形成。脂筏微域中的Flotillin蛋白参与了由活性RAB31驱动的这种ILV形成,而RAB31与ESCRT机制无关。进一步证明,RAB31募集了TBC1D2B来灭活RAB7,以抑制MVE与溶酶体的融合,并使外泌体得以分泌。这些发现建立了由RAB31标记和控制的ESCRT独立的外泌体途径,为更好地理解外泌体的生物发生提供了亮点。
(责任编辑:xsq)
研究发现全新外泌体形成通路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