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机制详解之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最普遍应用的一类抗生素,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滥用和误用)和致病菌的变迁,产生了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而且耐药发生率相当高。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80%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之一,另外约12%和8%病原菌的耐药分别与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和靶位的改变有关。本文对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所致的耐药性作一简要综述,以便采取相应对策以防止耐药性的蔓延。

    1.β-内酰胺酶的特性

    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 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酰胺键的灭活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β-内酰胺酶分为染色体介导酶和耐药质粒介导酶二大类,以其水解对象可分为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广谱酶和超广谱酶四种。质粒是一种密闭环状双股螺旋结构的DNA,存在于胞浆内,也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基因成分,质粒带有各种基因,包括耐药基因,但不是细菌存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物质。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用等电聚焦法分型有TEM型(TEM-1,TEM-2),OXA型(OXA-1~3),PSE型(PSE-1~4),SHV-1,HMS-1等标准酶,均为G-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肠杆菌属、绿脓杆菌等产生。TEM型酶分布很广,尤以TEM-1型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约占50%。染色体介导酶有K1型,P99型及D31型,染色体基因决定细菌对抗生素固有耐药性,近代研究证明在院内感染病人中产生质粒介导酶的耐药菌,其产生耐药性大多是在接触抗生素后获得的,并通过耐药基因的转移而播散,也可由基因表达而传至下代。至今β-内酰胺酶的数量已超过200种,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已超过50种。

    2.β-内酰胺酶的分类

    Ambler等根据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将β-内酰胺酶分成A、B、C、D4种类型。1995年Bush等[2]提出了β-内酰胺酶的功能分类方案,依据酶的底物和酶被抑制不同,将其分为4群,其中2和3群又可分为许多亚群。

    2.1A型β-内酰胺酶

    A型β-内酰胺酶按Bush分类法属2群,向下又分为8个亚群(2a,2b,2c,2d,2e,2f,2be,2br),因此,A型β-内酰胺酶在底物动力学性质上显示多样性。大多数青霉素类抗生素都是A型β-内酰胺酶的良好底物,侧链上有氨基的氨苄西林,含羧基的羧苄西林。侧链上具有空间障碍基因的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都是A型β-内酰胺酶的良好底物。从整体上看,A型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的水解率较头孢菌素类为高,但也有例外。此类酶的活性可被克拉维酸等酶抑制剂所抑制。

    2.2B型β-内酰胺酶

    B型β-内酰胺酶的活性依赖于2价过渡态金属离子,大多数情况下为Zn2+,此酶不被棒酸抑制,但能被EDTA所抑制,按Bush分类属3群。按照核苷酸序列,此酶可分为2个亚型,一个亚型以L-1酶为代表,另一亚型以A2酶和CcrA酶为代表。L1酶和CcrA酶有相当广谱的底物轮郭,能水解头孢西丁,也有报告可水解氨曲南。亚胺培南是A2酶的唯一底物,因此,A2酶也可称碳青霉烯酶。

    2.3C型β-内酰胺酶

    C型β-内酰酶通常被称为头孢菌素酶,按Bush分类法属1群。第1代头孢菌素是C型β-内酰胺酶的良好底物,第2、3代头孢菌素一般对C型β-内酰胺酶不敏感。亚胺培南和氨曲南则表现出对C型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2.4D型β-内酰胺酶

    D型β-内酰胺酶Bush分类属2d群,它们对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显大于苄青霉素,因此,它们又被称为“苯唑西林酶”。细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见表1。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种类和特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是以能灭活窄谱和广谱头孢菌素、单环类抗生素及抗G-杆菌青霉素等抗生素为特征的β-酰胺酶,属于Ambler分类的A类,按Bush分类属2be群。大多数的ESBL都是TEM-1、TEM-2、SHV-1酶的突变体,为质粒介导酶,所含耐药基因的质粒可在细菌菌株间转移和传播,有较广的水解底物谱,部分产ESBL菌株不但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有的还可对氨基糖苷类、磺胺、四环素、氯霉素和喹诺酮类耐药。但是,ESBLs不能水解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ESBL一般可被克拉维酸、青霉烷砜和他唑巴坦等酶抑制剂所抑制,其中他唑巴坦的酶抑制作用最强。根据NCCLS1997标准,一旦认定为ESBL突变株,即使药敏结果显示为敏感者,临床上也应视为对所有青毒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耐药。

    ESBL的捡测:

    (1)E-test法 一般认为头孢他丁是识别ESBL的最佳底物之一。单一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的MIC之比大于4。(2)双纸片法 含头孢他啶纸片的抑菌圈被邻近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0/10μg)所扩大。

    自1983年在欧洲首次发现ESBL以来,目前发现的TEM类ESBL已有50多种,SHV类ESBL12种。肺炎克雷伯氏菌是ESBL的主要携带菌,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一项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中产ESBL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7.3%和5.7%。77株产ESBL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见表2。另一次研究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中产生ESBL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7.4%、30.21%和41.82%。国外文献报道除上述三种细菌外,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粘质沙雷菌、肠杆菌属、构橼酸菌、沙门氏菌和摩根菌也可产生ESBL。目前认为可用于治疗产ESBL菌所致感染的药物有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具有超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除金属β-内酰胺酶外,它几乎对所有的ESBL高度稳定。目前认为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是治疗ESBL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头孢美唑对ESBL菌的敏感性达84.66%。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