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克罗彭施泰特棒杆菌——真得很晕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群里讨论乳腺炎患者乳腺组织分离出克罗彭施泰特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Ckr),笔者确实不熟悉。学习一下!

    关于译名:

    ☆  种名kroppenstedtii:笔者觉得译名——太长了,已经晕倒!建议用克罗、克彭。类似译名,笔者觉得汉字2个字足够了。这类名词,仅仅是符号,以尽可能体现西文本意、简洁、无重复为要。双汉字足以体现后面2个要求。

    ☆  属名Corynebacterium:

      ●  建议翻译为棒杆菌属。棒状杆菌在英语里另外有词coryneform。

      ●  具体一篇文章行文,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赞同棒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随意出现、并列表达。

    用“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and Mastitis 在pubmed中检索,一共10篇。看来是个小鲜肉!^_^

    1.该菌首篇文章(Int J Syst Bacteriol 1998; 48: 1449-1454.)报道于1988年,是人的痰标本。

    2.新西兰文章(Clin Infect Dis. 2002 Dec 1;35(11):1434-40.):24个患者乳腺组织、脓液、深部伤口拭子分离出棒杆菌,Ckr最常见。12例涂片或组织学检查可见菌体,9例是肉炎症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3.新西兰文章(Pathology. 2003 Apr;35(2):109-19.):34个炎症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显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棒杆菌有关,尤其是Ckr。

    4.法国文章(J Clin Microbiol. 2009 Sep;47(9):3034-7.):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NOD2突变株,Nod2功能异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5.法国文章(Case Rep Infect Dis. 2012;2012:120968.):复发性乳腺脓肿1例。

    6.日本文章(Intern Med. 2015;54(14):1815-8.):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分离株2个。2例都有药物诱导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推测它是Ckr致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风险因素。

    7.德国文章(Genome Announc. 2015 May 21;3(3). pii: e00525-15.):肉芽肿性乳腺炎结节分离株2个,测序研究耐药基因。结果显示有水平基因转移。

    8.新西兰文章(J Clin Microbiol. 2015 Sep;53(9):2895-9.)报道了肉芽肿性乳腺炎棒杆菌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选择。2002-2013年,乳腺组织或乳腺抽吸(aspirate)标本,16个患者17个分离株,Etest测定MIC。EUCAST折点下,11株Ckr对beta内酰胺类耐药,对其他7类抗生素敏感。Ckr所致感染,患者乳房肿胀有热痛,经历多次手术。既有治疗不理想,推测是由于药物难以到达亲脂性肉芽肿内。可以考虑亲脂性抗生素。

    9.德国综述(Int J Infect Dis. 2016 Jul;48:33-9.):临床分离株几乎都是分离自女性患者、乳腺脓肿或肉芽肿性乳腺炎。不过作为乳腺病原的地位仍不明晰。应该考虑为条件致病菌。按:这是唯一的综述。

    10.美国病例(J Clin Microbiol. 2016 Aug;54(8):1938-41. J Clin Microbiol. 2016 Aug;54(8):2212.):Ckr导致复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文献如此新颖,不是最新书籍就不必查了。看一下MCM11(2015年出版):该菌是医学相关菌种;完成了基因组测序;疾病只列了肉芽肿性乳腺炎(表2);有单独一段专论(p490)。

    综上可知:

    ☆  该菌导致感染时,明确的临床和病理学诊断是乳腺脓肿、肉芽肿性乳腺炎。疾病会复发。该菌与其他疾病的关联不明。

    ☆  该菌对多类抗生素敏感,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治疗考虑亲脂性抗生素。同时考虑外科手段等。

    ☆  有病例伴高催乳素血症,或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  新西兰患者多,与特定患者群体有关。

    ☆  国内有报道:笔者在万方数据库查到2篇文献。可惜都没有拿到全文。大家感兴趣可以细看。

    [1] 王业胜,黄松音,张杰豪等.华南地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细菌鉴定与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3):373-376. 

    [2] 周英,董树枫.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治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4,(2):119-119,129.

    国内遇到相应分离株时,建议如下:

    1.不要停留在分离层面。要在确立感染、群体规律层面有分析,甚至有结论。

    2.临床诊断要明确。如果没有病理学证据,建议临床进行。需要将诊断明确到是否乳腺脓肿、是否肉芽肿性乳腺炎。

    3.标本包括活检/组织、脓液、深部伤口拭子。后者慎重,纯或绝对优势菌可以考虑。

    4.涂片检查尽可能完善。研磨组织后染色,或组织切片后染色观察。建议首选组织切片染色,因为此时乳腺微观结构有所保留,可以观察菌体是在腺管内,还是在组织细胞间。此外可以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要留下照片。

    5.培养基选择要考虑亲脂性。是否优化培养基会增加检出?

    6.菌落观察要看是否纯生长。要留下照片。

    7.鉴定要多种手段,不要满足于单一方法仅仅1次鉴定结果。API可以鉴定。

    8.要完成药敏试验。

    9.要追踪治疗效果,长期看是否复发、复发表现及病原体等。

    各位亲,尊意如何?茶余一笑!O(∩_∩)O哈哈~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