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应该怎么抽?需氧先还是厌氧先?

血培养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并接种到培养瓶中,用以发现、识别引起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病原微生物,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血培养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了解几项关键点

1、瓶盖消毒:瓶盖需消毒、待干60s

2、采血量:成人20~30ml,均匀分配,一般抽8~10ml,不得少于 5ml;婴幼儿不少于2ml

3、采集:注射器采集,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内。如果行第二次穿刺,应换针头。

4、间隔时间:行两套血培养采集,即1套导管血(需氧+厌氧)、1套外周血(需氧+厌氧)间各〈5min。

5、保证需氧瓶血量:血量不足时应优先保证需氧瓶的血量足够,以更好地分离真菌、绿脓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6、运送:尽快送微生物室,如无法及时送检,应置于室温,不能置于冰箱或温箱,以免影响检出。
采集顺序
一、直针真空采血时:需氧→厌氧

二、蝶翼针采集:需氧→厌氧

原因:蝶翼针连接管中的空气被引入了需氧瓶。

三、注射器采集:厌氧→需氧

原因:注射器中的血液注入瓶内时,空气上飘,可避免氧气引入厌氧瓶中。
问题一: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怀疑患者存在菌血症、败血症等血流感染时送检血培养,主要指征有:

1.不明原因的发烧(>38.5℃)或体温低于36 ℃

2.WBC增多( >10X109/L)或粒细胞减少

3.休克、寒颤

4.血压降低

5.严重的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感染)

6.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

问题二:何时采血最佳

尽可能在患者寒颤或发热初期采血
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采血

问题三:应该采集几套血培养

1.成人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需氧、厌氧各一瓶为一套)。先注入需氧瓶,然后剩余的注入厌氧瓶内。

2.婴幼儿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血培养,(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氧培养。

注意:一次穿刺采血算一套,采集第二套应从另外的穿刺点获取。

问题四: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1.几分钟之内采集2-3套血培养。

2.可疑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每间隔30分钟至1小时采集一套,连续采集三套标本。

问题五:应该采集多少血液

1.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的因素。

2.成人一份标本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每瓶8-10ml。

3.儿童一般只需采集需氧瓶,每瓶2-5ml。

4.如果采血量不足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90%以上的感染为需氧菌或兼性需氧菌感染。

每增加1ml血液,阳性率提高3%-5%

问题六: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1.CLSI推荐全自动系统只需孵育5天。

2.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h内被检出,36h内可检测出99%的阳性标本。3-5天后阳性者多为污染菌。即便致病菌和污染菌在培养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专家建议,血培养阳性时间不应作为鉴别污染菌和致病菌的标准。

3.与孵育7天相比,只有0.3%的阳性血培养在5天内不能被检出。设定5天为孵育周期是最具有性价比的。

三级报告制度

概念:三级报告制度是临床微生物室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周期较长而制定的一项实验结果分级报告制度,目的是及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初级报告(报阳第一天):通过口头报告完成。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报阳日期、时间、革兰染色特性。

中级报告(报阳第二天):根据阳性血培养转种后生长的菌落形态和染色及氧化酶和触酶的结果,初步鉴定细菌的种属,同时报告初步药敏结果,给临床提供参考用药标准。

正式报告(报阳第三天):书面报告鉴定细菌的种属结果和药敏结果。

小结

1.血培养是诊断血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2.规范留取血培养是提高阳性率的重要途径。
3.减少并鉴别污染菌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zqg)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