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的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保证

实验室安全保证

为了将实验室人员的损伤或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最小化,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 洗手:手或其他皮肤表面在直接接触血液或任何潜在传染性物质后,必须立即清洗。脱掉手套之后,完成工作后,离开实验室或进入实验室洁净区时都必须洗手。

2. 防护屏障:在采集血样本时必须戴手套,而且在接触不同的病人时都应换手套。一旦手套被污染或损坏时必须立刻更换。在实验室标本接收和处理区域,分枝杆菌实验室以及在其他手可能接触到感染性物质或污染表面的区域时,也应戴手套。当处理和处置生物危害性废物时都应戴手套。必要的时候戴面罩、防护眼罩和穿隔离衣。

3. 生物安全柜:实验室某些操作可形成小飞沫或气溶胶,故应在ⅡA或ⅡB级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4. 消毒和灭菌:实验室应建立标准化处理污染物的操作规程,所有的样本应消毒和灭菌以后再运输出实验室,并保证运输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5. 人员培训和实验室事故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定期接受标准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再培训,有能力处理工作当中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发生,将接触污染物的危险性降至最低;或者在一旦发生偶发接触时,能够正确处置,将暴露时间降至最低。实验室应该建立暴露于潜在感染性物质时人员管理方面的详细操作规程。

血培养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

包括:患者评估、检测项目的选择和申请、样本采集、样本运送、样本接收和处理。

(一)血培养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制定和培训

实验室应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制定血培养的SOP文件,并持续培训 ,以确保临床医护人员能正确应用、采集、保存、运送血培养标本。血培养标准操作规程应包括: 采血指征;采血时机;采血标准流程,包括采血部位、皮肤消毒方法、预防污染措施、采血次数与采血量等内容;标本的保存、运送要求;血培养结果报告及其临床价值分析规则等。

(二)患者评估

血培养可提供重要信息,影响患者治疗或(和)预后,因此,实验室应制定适合指南,明确血培养采集的临床指征;同时还应确定对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发生率低的临床病例不推荐进行血培养。

(三)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申请

所有临床医生应知晓何时进行血培养;实验室必须确认临床医生已熟练而准确的完成了相关的纸质或电子申请表。所有关键信息必须以易读的形式包含在申请中,应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的患者标识,明确的临床医生申请项目的标识,标本类型,具体检查要求,患者的诊断以及相关临床信息。

(四)标本采集

实验室应制定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南。并对采血者提供培训。血培养标本采集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按要求采集至少2次(2个不同部位),采集足够的量(成人每瓶不少于5毫升,儿童不少于2毫升),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五)标本运送

血培养标本必需尽快运送到实验室,在运输过程中必需保证标本的完整性,运输符合生物安全法规。血培养标本采集后常温放置,推荐于两小时内运输到实验室。

(六)标本接收和处理

实验室应制定血培养标本的验收规程,包括评估是否可被接收、拒收标准、实验室接收记录和处理流程等。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实验室必需制定以下检测项目的SOP:血培养微生物检测的步骤; 菌株鉴定及相关药敏要求;结果准确性的确认以及结果的解读i;初级报告与最终报告的符合情况,不符合结果的分析、确认以及与临床沟通。

实验室应定期审阅危急值报告相关记录,是否能在1小时内将重要结果通知临床相关医护人员。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

包括结果报告、标本和记录的管理、咨询。

(一)结果报告

血培养的报告在发出前必须核对,双人双签;报告需使用清晰、标准的术语以减少被错误解释的几率。

实验室应定期与临床沟通以发现可以改进的机会,旨在提高血培养质量,记录和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二)标本和记录管理

包括阳性培养瓶的储存和保存时间、血培养瓶的销毁记录、记录的保存要求等。

(三)咨询

实验室应能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培养的结果解释和讨论,提供进行其他检测以帮助血培养结果准确解释的信息和建议以及回答临床医生的疑问。

血培养相关注释

a: 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或者在短时间内采集血培养标本。在不同的时间点间隔性采血只有以下情况才有必要: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血管内(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患者的持续性菌血症。

b: 成年人的单瓶血培养结果不可信,因为采血量不足,从而使培养阳性率降低或结果难以解释。血培养不必在二至五天内进行重复,因为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研究表明,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

c: 厌氧瓶则用于患儿母亲有以下高危险因素时的新生儿患者:分娩时延迟破膜、绒毛膜羊膜炎、慢性口或鼻窦感染、蜂窝织炎(尤其是肛周和骶周)、腹部症状、咬伤、脓毒性静脉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d: 有两种例外情况可复查或连续监测血培养:第一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他们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可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第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在48至96小时血培养再次阳性,可以有力地预测复杂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e: 采用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的血培养组合与采用两瓶需氧瓶的培养相比,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真菌和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属和窄食单胞菌属)几乎全部只能从需氧瓶中分离到。

f:自动化血培养系统的标准孵育时间为5天,包括布鲁菌、嗜血杆菌、放线菌、人类心杆菌属、啮蚀艾肯菌、金杆菌属以及营养变异链球菌等的孵育时间都是5天。有研究表明,95%-97%的有临床价值的细菌会在3-4天内被自动血培养系统检出,目前仍然推荐5天的培养周期。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如临床怀疑布鲁氏菌感染,可延长培养至28天,怀疑军团菌感染,可延长培养至10天等。

g: Maki半定量法是先用75%酒精清洁导管周围皮肤,然后无菌移动导管,剪取导管末端125px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至实验室(为防止干燥,常规培养送检时间不得超过15min,4℃保存不得超过2小时)。实验室人员用无菌镊子将导管在血琼脂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然后弃之,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CO2孵箱35℃过夜培养,平板上菌落数不少于15个为阳性。

h: 对疑似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不一定必须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采血培养,对这些患者,更重要的是建立微生物学诊断。由于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菌血症持续存在,使血培养的时间选择相对不是那么重要。

i: 查阅其他一些临床和实验室信息记录,有可能帮助准确的解释血培养结果,避免假阳性及假阴性,比如血培养的数量、采血培养前是否已经使用抗菌药物、WBC增多、其他感染部位的阳性培养结果、免疫抑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常规血培养无法检测到的苛养菌引起的感染或常规方法无法发现的苛养菌生长导致的血培养阳性等。

(三)咨询

实验室应能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培养的结果解释和讨论,提供进行其他检测以帮助血培养结果准确解释的信息和建议以及回答临床医生的疑问。

血培养相关专业术语

1.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一种使用机械化系统来孵育、振摇和监测血培养瓶中的细菌生长状况的血培养系统。

2.菌血症:血流中存在细菌;注意:从血中分离的细菌可能造成败血症,也有可能并非败血症的原因而是污染菌。

3.血流感染:与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相关的感染。

4.污染菌:从血培养分离的,在标本采集或处理时被带入的,对病人并不致病的微生物(比如,采集血液作培养时并未出现在病人血液中的菌株)。

5.培养基:用来培养微生物使其生长的物质或制剂。

6.消毒剂:用于减少表面细菌、真菌或病毒数量的物质。

7.假阳性:当疾病或某种情况不存在时出现的阳性测试结果;注意:对血培养而言,(1)一份培养分离的菌株不能确定为败血症的原因;(2)一份培养具有微生物生长的客观证据(如仪器提示微生物生长)然而其次代培养物及染色均为阴性。

8.真菌血症:血流中存在真菌(酵母菌或霉菌)。

9.败血症: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症加感染。

10.次代培养:从其他培养物如血培养瓶中的血-肉汤混合物获得的材料而进行的细菌或真菌培养,或者从先前的转运培养基中转接种微生物至一个新的培养基而进行的培养;它是一种延长特殊菌种的方法,由于旧的培养物有趋于退化的趋势。

11.碘酊:碘和碘化钾的醇溶液,被用作消毒皮肤的制剂。

血培养的污染问题

为了将血培养污染最小化,每个实验室应具有以下措施:注重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减少污染的发生;采集合适的血培养套数以便有效检出病原微生物;结合医院血培养开展状况,建立污染菌判断标准化程序。通常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污染的血培养套数/血培养总套数×100%)是≤3%。

污染导致的血培养假阳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使采用最好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也很难将污染率降至2%以下。血培养假阳性结果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负担和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性压力。准确辨别污染能极大减少相应的花费,并有利于降低污染率。但就目前来说,判断血培养污染的金标准并不存在。血培养污染的鉴别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鉴定、阳性检出时间、重复培养结果以及临床特征等。

微生物菌种鉴定对判断血培养污染的价值:当分离出的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时,90%以上是血流感染病原菌。分离出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脆弱拟杆菌、其它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时污染的可能性更低。相反,棒状杆菌、微球菌、芽胞杆菌、丙酸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 CNS)等很少是菌血症的病原菌。但是CNS既是最常见的污染菌,也是现在常见的菌血症病原菌之一,其临床意义的判定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综合分析。

血培养阳性瓶数量对判断血培养污染的价值:心内膜炎或血流感染患者所有或大部分血培养瓶为阳性,相反,血培养污染经常只有一瓶为阳性,这是血培养操作指南中推荐血培养应两套四瓶(双瓶双侧)的一个重要原因:Richter等研究表明:潜在的污染菌往往是从一套血培养中的一瓶或两瓶中分离得到的,如果不进行第二次第二套血培养作为比较的话,实际上不大可能对可疑的污染菌株进行区分。因此,对于一个从一套或者一瓶血培养中分离到的低致病性菌株,我们对其评价只能限于一定的程度,即通过鉴定排除是临床意义的菌株还是污染菌。对于那些可疑的污染菌不应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同一病人的血培养中多次发现同一细菌,在保证细菌鉴定的前提,以初始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为准。

鉴别血培养污染的另一个工具是系统阳性报警时间,前提是病原菌被检测生长的时间要早于污染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尤其是随着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应用,污染菌检测生长时间变短,病原菌与污染菌系统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别变得更窄,其鉴别价值也就变得更加模糊。

总之,目前血培养污染的判断仍缺少独立的金标准,只有通过临床医护人员与实验室的不断沟通,才能一方面减少将污染菌当作病原菌的机率,另一方面也宣传了正确的血培养采集、处理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污染发生的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血培养污染的发生及其对临床诊治的干扰。

(责任编辑:x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