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不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思考

撰稿 | 王潘攀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审稿 | 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前言】在检验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事情,是检验科做错了,还是临床诊断错了,亦或是疾病的不典型表现所致?以近期遇到的一例不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分析思考。【案例经过】某日接到住院部送检的血涂片检查,患儿,男,6岁,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血常规结果如图1,WBC 13.6×109/L,淋巴细胞比率52.2%,中性粒细胞比率42.0%,单核细胞比率4.8%,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3%,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7%,RBC 4.4×1012/L,HGB 113g/L,MCV 80.7fL,PLT 257×109/L。(图1)行染色、镜检,易见异型淋巴细胞,胞体较大,大于周边4个红细胞体积,胞浆丰富,染色为淡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裙边现象),血涂片提示见异型淋巴细胞8%,如图2、3。(图2)(图3)看到异型淋巴8%,心想会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吗?可本例患儿异型淋巴比例并未达到标准的10%啊?莫非真的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于是查阅患儿的电子病历信息。【病例特点】患儿男,6岁,体温37.7℃,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全身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唇红润,咽部充血,扁桃体Ⅰ°肿大,无脓点,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收治入院。由于刚入院不久,所能查阅的信息非常有限,既然血涂片可检见8%异型淋巴细胞,说明传单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只能继续追踪患儿相关报告。【实验室检查】间隔2天后,查到患儿有EB病毒抗体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G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阳性,如图4。(图4)隔天查询病历发现此时患儿已有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眼红症状,临床根据异型淋巴细胞8%及EB病毒抗体检查、临床症状,予纠正诊断确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图5。(图5)最后,EB病毒DNA结果5.91+10E4(参考值<10E3),也即是59100拷贝/mL(参考值小于1000拷贝/mL),如图6。(图6)【案例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但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及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案例中患儿入院前仅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未见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体温也仅为低热,可以说要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联系起来,还真是比较难。但实验室外周血检查却提前发现较高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说明细胞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例患儿升高的主要为EB病毒衣壳抗原IgG(VCA-IgG)和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两项指标在EB病毒感染血清学移行变化中都为早期升高的主要指标(如图7)。VCA-IgM可维持4~8周,最长可达3个月;VCA-IgG可终生存在。故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图7)传单虽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但若诊疗不及时,由传单引发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小觑。患儿入院时症状不典型,后期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淋巴结开始肿大(入院时并未触及),通过各项检测均提示传单,临床予以纠正诊断。后续追踪发现通过对症治疗,患儿康复出院。另外,本案例中患儿首诊血常规可见8%异型淋巴细胞,虽未达到传单的诊断标准(10%),但我们也在报告中提示了临床考虑传单可能性,主要出于患儿可能处在传单的早期,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尚未完全升高。【总结】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样可以出现以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出现白色渗出物等临床表现,常常与化脓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难以鉴别,在血常规结果中出现淋巴细胞的增多时,尽管有时患儿症状不是非常典型时,临床应考虑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鉴别诊断。【参考文献】[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6-178[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6-919END (责任编辑:labwebx)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