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经受双重压力测试,第一重是扩散的疫情,第二重是网友对上海精准防疫措施的质疑。 在陶医生看来,上海是在为中国探索一条更适合当前疫情特点的防疫道路。当前疫情的特点总结如下: 1 两年前,我们对病毒一无所知,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威胁,采取封城等一切决绝措施阻断疫情,完全可以接受;2 两年后的今天,经过全球高密度的研究,我们对COVID-19病毒的认识,可能超过了很多已知的传染病;3 经过不断的变异,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其传染性大大增强,但疾病严重程度也减轻了很多;4 接种疫苗虽然未能阻止病毒传播,但对于重症和死亡确实良好的效果,无论何种技术路线的疫苗;5 上海前6个月以及中国今年以来的疫情数据显示,感染者绝大多数为无症状和轻症,重症比例极低(上海仅为0.1%,且无死亡),吉林的两例死亡病例均死于原有的基础疾病,COVID-19病情仅为轻症;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深入了解病毒,而且通过普种疫苗,疾病负担也已经大大下降,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普种疫苗后的病死率,且重症病例数量不击穿医疗救治资源的底线,那么我们确实可以考虑降低防控措施的级别。 降低防控措施的级别,主要是因为封小区、封城策略的直接成本很高,间接成本也在不经意中体现出来——上海一名护士突发哮喘,但自己所在医院急诊因疫情关闭,前往其他医院救治为时已晚,不幸去世。 封闭小区和各种服务机构的防疫措施,很可能会导致意外事件以及耽误治疗等,这种损失是隐性的,但大量存在。在选择防疫措施时,需要同时评估收益与各种成本,特别是这种隐性成本。 我们必须理性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接种疫苗后,COVID-19的疾病负担并不高于流感,我们还需要将其当作一个甲类传染病管理么? 陶医生坚决支持上海的各项防疫措施,上海绝不是不会封城,上海只是不甘心封城,上海就是想趟出一条对民生和经济影响最小,但有最大程度保证市民健康的抗疫之路。能否成功,并无十足把握,但如果不尝试,恐怕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再有这样尝试的勇气,这对中国真的有利么?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家要理解、要配合,为什么可能小区不让你出去,一定让你测完才能走,这是为了全覆盖和管控住。这种方式我特别在这里想呼吁大家要理解,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重点区域+非重点区域,核酸检测+抗原自检的方式,这是上海目前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可以说也是被逼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病毒传得快,通俗来讲跑得快,这是病毒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城市的特点,也是上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决断,上海城市特点是什么?我也看到网上有人建议,咱们就下定决心封上3、5天,封上一周不行吗?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上海我们这个城市承载了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我们这个城市还承载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大家可以想想,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全部的上海市民应该有这样的大局观,我们需要用上海城市的精神和特质是什么?大家都说上海人认真,仔细!我特别呼吁在这一轮筛查当中,上海市民能够更好展现出这种城市的特质,认真、仔细的进行这次核酸筛查。自检过程当中也是认真仔细,认认真真采样,仔仔细细采样,把结果做到非常准确。小到每个人,中到每一个基层干部管控过程当中、核酸筛查过程当中一个不落全覆盖,最后大家一起努力,把这次核酸筛查成为一次成功的筛查检测,最后最快速度实现城市的动态清零,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恢复日常的生活。最后我想说,抗击疫情、控制疫情,没你不行。 昨日,张文宏医生在上海市第133场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关于感染者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镜头里张文宏医生的黑眼圈非常明显,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医生讲重点:上海坚持走的防控策略,使指数级传播的上升被打断,我们不封城,我们滚动筛查,市卫健委领导在没日没夜地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来源:疫苗与科学
(责任编辑:dawenwu)
上海感染人数居高不下,为何不能封城?专家解读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