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

2011年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联合举办“2011年健康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健康医学和个体化诊疗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近日,在“对话生命”–Life Technologies新任大中华区总裁媒体见面会上,“个体化医疗”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来华履新刚一周的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Siddhartha Kadia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与近40家媒体激情“对话生命”,探讨生命科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嘉宾主持、科技日报主任记者尹传红与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在“对话生命”媒体见面会上。

詹启敏教授:

我们国家目前重大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和社会需求非常大。以恶性肿瘤为例,目前全球新发病例每年1100万例,全球患病病例是2500万例,死亡650万例。如果我们不行动,到2020年肿瘤会造成全球1000多万人死亡,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采取行动,目的就是阻止2020年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国恶性肿瘤发病260万例,死亡160万例,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接下来是胃癌、肝癌等等。
如果把肿瘤比作一个世纪前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及医生诊断可以确诊的肿瘤,在进行治疗之后,水面上的冰山虽然摧毁了,死亡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我们对水面下巨大的冰床了解太少。只要我们了解清楚水面下的冰床,就能够找到肿瘤标志物,也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肿瘤形成的关键环节,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

于军教授:

从理论上讲,基因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第一是做一个人的基因组,第二个目标是测定二百个人的基因组,那个计划很多年前已经完成,现在做的是千人基因组计划。而且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万人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有记者问于军教授,在两年前您发表了一个观点,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花一千美元就可以进行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测试,两年过去了您当年的判断情况怎样?于军教授回答说,可以很乐观地来期待,未来的三五年中这个价格会到一千美元左右。

Kadia博士:

如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出现应对各种测序需求的多种类产品,在第二代第三代测序快速发展的同时,今年Life Technologies 推出了具有革命性半导体芯片测序仪。它将测序时长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并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
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财力有意愿有能力,能够对医学研究进行大规模大胆投入的政府,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未来不断的发展,政府投入的力度会加强。
21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生物的世纪。展望未来十到二十年,我能够看到这个行业蓬勃地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生物技术的实用的解决方案或者应用被推出来,能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今天讨论的防治癌症和个体化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与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在“对话生命”媒体见面会上。
 
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列中国榜首,分子治疗指向癌症“冰床”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肿瘤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的报告。
詹启敏教授说,今年的“两会”已经奠定了医学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的目标之一。发展小康,首先是要有健康,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我们国家目前重大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和社会需求非常大。以恶性肿瘤为例,目前全球新发病例每年1100万例,全球患病病例是2500万例,死亡650万例。我国恶性肿瘤发病260万例,死亡160万例,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接下来是胃癌、肝癌等等。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是早诊断,包括肺癌在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50%以上,但是一旦到了晚期,肺癌几乎没有存活率。重大疾病是造成人力资源丧失和经济损失的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行动,到2020年肿瘤会造成1000多万人死亡,我们做的行动都是阻止2020年发生这样的情况。
詹启敏教授将肿瘤比作一个世纪前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及医生诊断可以确诊的肿瘤,在进行治疗之后,水上的冰山虽然摧毁了,死亡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我们对水下面的冰床的情况了解太少,到了肿瘤转移治疗的效果就已经很差了。
肿瘤实际上是基因组改变的一种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造成肿瘤的原因可以非常不同,同样的乳腺癌会是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同时,同样的病人用同样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举个例子,有几个乳腺癌的病人临床分期年龄都比较的相似,根据行政医学的要求而设定的治疗方式也比较接近,但效果却不同,其中两个病人生存了八年安然无恙,有一个四年中出现复发,还有一个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好转。
詹启敏教授说,只要我们了解清楚水面下的冰床,就能够找到标志物,也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肿瘤形成的关键环节,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包括生物治疗、个体化治疗、细胞治疗等等。肿瘤研究关注的重大问题包括搞清楚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早期诊断的标志物;靶向治疗;分子分析;综合预防。最终目的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基因的差别让患者对治疗药物有了不同的反应,因此这就需要个体化的医疗方式来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来制定方案。采用分子靶向技术治疗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手段已经被医学界广泛接受。
中国基因组计划从千人到万人,个体化医疗为期不远

詹启敏教授说,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疾病的最终控制有赖于医学的突破,医学科学研究在提高人类在疾病防治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这需要Life Technologies和很多的国内外的公司和企业给我们大力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说过,从理论上讲,基因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您的面相、肤色、体型、寿命、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等。基因分析是个体化医疗的前提,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在驱动着个体化医疗的进程。最早基因测试技术是由Life Technologies发明的。Life Technologies新任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向大家简要介绍了Life Technologies在基因研究上的成果。他说,如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比如Life Technologies 今年初刚刚推出的Ion Torrent PGM半导体测序仪将测序时长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测序技术将很快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基因测序技术一直以来在支持着我国科学家进行医学研究和个体化医疗研究的发展。基因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于军教授谈到,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第一是做一个人的基因组,第二个目标是测定二百个人的基因组,那个计划很多年前已经完成,现在做的是千人基因组计划,测定一千个人的基因组。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千人数量是太少了,我相信对任何的群体。按照现在的价格,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是一万美元,在一个亿的美元数量级上也能够承受得了,在未来相信三五年左右会在不同的群体中测定千人到万人这样的基因组,通过基因组的比较找到跟疾病相关的易感的变化,也可以找到一些有可能和一些疾病直接有关的位点,比方说癌症都可能找到。于军教授本人也在积极推动万人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刘杰森说,现在从原来的90年代的一人基因组到千人的基因组,Life Technologies也在跟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科学家合作,比如说对中国和美国特殊的肿瘤做深度的测序,我们都在开展工作。
看到基因研究的快速发展,大家都很关心个体化医疗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对此,Kadia博士和两位专家都认为,中国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投资非常可观而且相当集中,这为研究本身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于军教授谈到,大众和政府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是非常高的,我们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们都非常地希望能够把成果最快地转化出来,所以有了新的领域就是转化研究,转化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很多新的进展,比方说有一些临床用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已经开始应用个体化医疗,比方说基因的突变应用什么方面的药物,这种对应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比如有些治疗癌症的临床用药已经开始应用个体化医疗的基本信息。另外,患者的愈后评估也开始用基因表达的手段。可以说,研究成果正在向临床转化。
有记者问于军教授,在两年前您发表了一个观点,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花一千美元就可以进行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测试,两年过去了您当年的判断情况怎样?于军教授回答说,可以很乐观地来期待,未来的三五年中这个价格会到一千美元左右。
 

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Siddhartha Kadia博士
Kadia博士: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财力、有意愿、有能力对医学研究进行大规模大胆投入的政府
詹启敏教授、于军教授和Kadia博士都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在个体化医疗领域的巨大关注与投入。詹启敏教授表示,我国在个体化的治疗包括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跟很多的发达国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为是新兴的学科,所以受到了国家的很大重视。现在的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都将其列为了重点。我们国家通过“863”支持两个基因组项目,任务是把所有的基因突变、基因缺失等等全部都搞清楚。我们现在拥有很多靶向治疗的方案,包括疾病诊断等方面,并且正在积极地推进一些项目。当然,临床产品的应用,依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的严谨性和程序性,同时要创造一定的环境,这个过程“十一五”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十二五”会很快看到相当多的产品会陆续地走上临床。
Kadia博士说, 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财力有意愿有能力,能够对医学研究进行大规模大胆投入的政府,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经济未来不断的发展,政府投入的力度会加强,作为一家企业,我们Life Technologies恰巧有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帮助中国政府加速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的进度。说到政策,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五年的时间中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政策也是不断地形成的过程中,所有的监管的部门、政府的部门,它们的工作重点一方面体现在要确保这些新的技术能够更快地应用到更多的人口当中去,但同时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保证是以一种安全的方式,使众多的中国的人口可以享受到这种新的技术和产品。所以我想从世界上很多的政府包括中国政府来说,它除了在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之外,也有更多的注意力和投入被放在了研究成果的转化上,也就是把研究出来的结果真正地能够运用在临床上,实实在在地帮助病人和老百姓,所以我们公司也是欢迎和政府之间的对话,因为这样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帮助中国加速在医学方面研究的工作进展。
生物技术产业迎来巨大商机–Life Technologies从2400美元营业额到36亿美元的发展之路
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为许多企业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Kadia博士说,Life Technologies发展的历程也非常有趣,相对来说它非常的年轻。1987年,当时这个公司的名称叫IVGN,实际上起步在加州一个人家的车库里,当时它的销售可能才2400美元,但是当时那个时间段很特别,生物技术变化非常快,科学研究从原来的偏重物理到偏重化学,转向于偏重生物,所以很多的专业人才就被培训了出来,包括中国的教授们对此是很清楚的,这是非常让人兴奋的阶段。关于生物技术行业的前景,在30年前,这个行业还不存在,但是现在就我们公司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几十亿美元。
Kadia博士还介绍了Life Technologies的业务。Life Technologies第一个业务重点是DNA测序,我们的测序仪器在过去25年中都在生产,是业内的黄金标准,目前Life Technologies是唯一一家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测序产品的公司。公司的第二大业务重点是分子系统,第三大业务是细胞系统,我们都知道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当把细胞从人体组织中提取出来时候,需要有一定的营养素和细胞所需要的食物来维持细胞的生存,我们称之为细胞的培育介质,这方面我们有世界范围内最宽泛的产品线。
在过去的两年,Life Technologies推出了超过2000余种新产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小和最物超所值的个人基因分析仪、以及被科学杂志列为2010年全球十大创新的Attune声波聚焦流式细胞仪等。

Life Technologies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年,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医疗卫生、疾病控制、食品安全以及刑侦及犯罪调查等领域。其中包括:

1. Life Technologies的基因分析设备为众多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医院使用。

2. 2009年,Life Technologies的3100 测序仪和7500实时PCR仪被用来确诊中国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第一例甲型 H1N1流感。

3. 目前在中国,500多个医院临床实验室使用Life Technologies的PCR产品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4. 在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上Life Technologies的 PCR 检测试剂盒被选用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

5. Life Technologies 与公安部建立了“国际DNA专家交流计划”,公司长期支持中国的法医事业并对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专项行动中失散儿童回归父母的怀抱提供了DNA鉴定设备及试剂盒。目前已向中国公安部捐赠了50个总价值达100万元人民币Sinofiler试剂盒来帮助 ‘打拐专项行动’的建库项目。

Kadia博士说20世纪是,相信21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生物的世纪。展望未来十到二十年,我能够看到这个行业蓬勃地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生物技术的实用的解决方案或者应用被推出来,能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今天讨论的防治癌症和个体化医疗。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