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2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消息,该所的王跃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的新机制,相关转化医学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依据病理学,人类的恶性肿瘤分为癌、肉瘤、白血病、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类型,每一类型肿瘤都有其特定的癌症基因。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肉瘤,它的主要癌症基因是一个名为KIT的癌基因。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庞裕智、谢飞飞等在王跃祥研究员的指导下,从生物学角度建立了一套胃肠道间质瘤驱动基因的研究体系,首次发现了间质瘤中,位于22号染色体的新型抑癌基因DEPDC5。研究人员还证明了编码蛋白DEPDC5能抑制间质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也就是说,当这个蛋白正常发挥功能时,可以阻止间质瘤的生长,但不幸的是,16.4%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这一蛋白由于其编码基因突变而处于失活状态。该发现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王跃祥团队发现,DEPDC5蛋白的失活会促进间质瘤的恶性进展,降低格列卫对间质瘤的治疗效果;相关分子机制和药理学实验提示,有DEPDC5缺陷的间质瘤患者应联合使用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和格列卫等靶向药。此项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的支持,也得到了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公共技术平台、动物平台,长征医院转化医学平台等的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xsq)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胃肠道间质瘤”新机制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