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第一个获批的 mRNA 疫苗越来越近了。 2022年6月14日,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沃森生物和艾博生物合作完成的一项小型临床试验结果 【1】 ,这项在300名中国成年人中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接种两剂灭活新冠疫苗后,使用 mRNA 疫苗 ARCoV (也叫作 AWcorna) 作为第三针加强针,比继续使用灭活疫苗作为加强针,能够引发更强的针对新冠野生毒株、Delta突变株和 Omicron 突变株的中和抗体。这项临床试验证实了 ARCoV 作为第三针异源加强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艾博生物、沃森生物和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发的国产 mRNA 新冠疫苗 ARCoV,是目前国内进展最靠前的 mRNA 疫苗。目前该疫苗正在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进行3期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也被认为是我国首个获批 mRNA 疫苗的有力竞争者。 复必泰: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了7款新冠疫苗,其中两款灭活疫苗得到了广泛接种,分别是来自科兴生物的 CoronaVac 和来自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 BBIBP-CorV,这两款灭活疫苗均能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但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保护效率不如 Moderna 和辉瑞/BioNTech 开发的两款 mRNA 疫苗。 早在2020年3月,复星医药就有 BioNTech 达成合作,共同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开发和商业化 BioNTech 的 mRNA 新冠疫苗,即复必泰。在中国完成的2期临床实验数据显示,复必泰可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并且可以安全应用于成人。但复必泰迟迟未获批在中国大陆上市。国产 mRNA 疫苗 目前至少有六种国产 mRNA 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进度最快的是由苏州艾博生物开发的 ARCoV (AWcorna) ,目前正在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进行3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Cell Research 发表的这项小型临床试验,是 ARCoV 疫苗3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300名中国成年人,他们在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6个月,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分别是异源加强针接种 (200人) 和同源加强针接种 (100人) 。 试验数据显示,异源加强针接种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同源组的66.59倍;异源加强针接种第14天和28天的几何平均滴度达到293.9和242.4,而同源组仅为89.1和64.3。对于 Delta 突变株,异源加强针接种第14天和28天的几何平均滴度是同源加强针接种的5.1和6.5倍。对于 Omicron 突变株,加强针接种第28天后中和抗体滴度下降很大,几何平均滴度为28.1,但仍比同源加强针接种的6.4高出很多。 这些结果显示,在已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使用 ARCoV 作为第三针加强接种,比继续使用灭活疫苗同源加强接种,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更高。但之前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作为第三针加强接种同样也能产生更强的保护性抗体水平。 今年1月份,ARCoV 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较高的发热率引起关注。艾博生物和沃森生物在回应投资者疑问时表示,发热是免疫反应的表征,1期临床是在条件最恶劣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随着2、3期的人群扩大,发热率下降了。 Cell Research 的这项临床试验显示, ARCoV (AWcorna) 作为加强针接种后的发热 (33.5% vs 4.0%) 、头痛 (26.0% vs 7.0%) 等症状的比例仍然显著高于灭活疫苗作为加强针接种,且 ARCoV 异源加强针接种后有4%的比例出现了3级发热。总的来说,这项小型临床试验表明,在中国成年人中使用基于新冠病毒 S 蛋白 RBD 区域的 mRNA 疫苗进行异源加强接种,具有安全性和优越的免疫原性。如果获批上市,ARCoV 可作为加强针接种。我国加强针接种比例仍然太低 在当前的 Omicron 突变株威胁下,加强针接种有助于保护人们 (尤其是老年人) 感染 Omicron 后免受重症和死亡影响,但在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群中只有60%的人接种了加强针,这意味着有1亿60岁及以上人群尚未接种加强针。而在80岁及以上人群中,截至今年3月份,他们加强针的接种率上不足20%。 防护效果更好的 mRNA 作为加强针接种,有望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当前大流行的的担忧。但 ARCoV 是否能够获批上市,仍将取决其3期临床试验结果。目前,ARCoV 正在进行的28000人参与的3期临床试验,将提供更大规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我们也期待国产 mRNA 疫苗的早日到来。 参考资料 :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81-3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690-3
(责任编辑:dawenwu)
中国首个mRNA疫苗将至?3期临床接近尾声,有望作为加强针上市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