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 )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隙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的脑脊液是在脑室的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的联合过程形成的;约30%的脑脊液是在大脑和脊髓的细胞间隙形成的间质液。形成的脑脊液经第三、第四脑室进入小脑延髓池,然后分布于蛛网膜下隙内。脑脊注伯吸收是通过蛛膜绒毛而返回静脉。
脑脊液具有提供浮力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震荡损伤;调节颅内压力;供给脑、神以系统细胞营养物质,并运走其代谢产生;调节神经系统碱贮量,保持PH在7.31-7.34之间等作用。此外脑脊髓液还通过转动生物胺类物质影响垂体功能,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各种物质的分泌的超滤具有选择性。氯、钠、镁离子及乙醇等最易通过;白蛋白、葡萄糖、乳酸、钙离子、氨基酸、尿素和肌酐次之;而大分子如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毒物和某些药物以及胆素红素、胆固醇等则极难或不能通过。
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通过对脑脊液压力、一般性状、显微镜、化学成分、微生物、免疫学的检查,达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目的。
第一节 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一)适应证
1.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2.疑有颅内出血时。
3.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4.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衷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二)标本采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0.4-1.0kpa(40-100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第二节 检查内容
一、一般性状检查
1 .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 1 )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胺富强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无孔不入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 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
( 2 )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 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 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 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 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黄疸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脊液也呈黄染。
( 3 )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 4 )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明外观。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进300 × 106/l 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填写报告时用“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描述。
3 .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 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 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蛛网膜下隙梗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 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填写报告百可用“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胶冻状”等描述。
4 .比密可用折射仪法测定脑脊液的比密。健康有脑脊液比密为1.006-1.008 。
二、化学检查
(一)PH
正常脑脊液PH 为7.13-7.34,比动脉血的 Ph 低。目前认为二氧化碳易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PCO2 比动脉血高0.5-1.5kpa(4-11mmHg) ,而[HCO-3]I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一般比动脉血低。脑脊液PH 比较恒定,即使全身酸碱失衡时对它的影响也甚小,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时脑脊液PH 降低,比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的PH 降雨量低更明显。如同时测定脑脊液的乳酸含量则更有价值。
(二)蛋白质
1 .蛋白质定性
[ 方法学评价 ]潘氏试验所需标本量少,灵敏度高,试剂易得,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其沉淀多少与蛋白质含量成正经比,部分正常脑脊液亦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Ross Jine 试验主在沉淀的是球蛋白,但敏感性较弱,NoneApett 试验可分别检测球蛋白和白蛋白,但操作较繁,极少选用。
2 .蛋白质定量
[ 方法学评价 ]比浊法经磺基水杨酸和三氯乙酯为基础,在国内应用较广,但受白蛋白/ 球蛋白的比值变化而影响结果,同时还受加试剂的手激动、速度、室温和放置时间等影响,而且脑脊液用量相对较大。加一类是染料结合法、如考马斯亮蓝、丽春红S 、邻苯三酚红钼法等,具有灵敏度较高,标本用量少,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对PH 要求较严格。
[参考值 ] 脑脊液蛋白质的参考值因年龄和标本来源不同而有差异,成人腰池的蛋白质为200-400mg/L ,脑池蛋白质为100-250mg/L ,脑室内的蛋白质为50-150mg/L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尚不完善。因此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相对高些,6 个月后小儿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相当于成人水平。
[临床意义 ]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炎的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 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 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 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含血的脑脊液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为鉴别原来有无蛋白质增加,可用每微升1 升个红细胞的相当增加蛋白质80mg/L 来推算,最后用含血的脑脊液中实测的蛋白质量减去出血时从血中带入的蛋白质量由含红细胞数推算成的蛋白质量,即为原来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
(责任编辑:labweb)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