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指南》,强调「精准」「快速」「科学研判」「效率」,也是为降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版《指南》,强调「精准」「快速」「科学研判」「效率」,也是为降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3月22日24时,我国现有确诊病例已达到25103例(其中重症病例50例),轻症、无症状感染为主。3月19日,张文宏在上海市医学会《中华传染病杂志》共识解读系列活动线上论坛上也表示,出现奥密克戎的分株BA.2以来,疫情传播速度超乎想象。3月22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吉林省疫情处于高位发展阶段,3月1日-21日,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22000例,自3月14日以来,连续8天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均超过1000例,疫情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两市社会面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在3月20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说:「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加快开展核酸筛查、流调排查和区域协查,尽快有效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根据我们所面临的疫情现实情况,3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下文简称第三版《指南》)。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一版)》于2021年2月份发布,经过大半年后,在9月份发布第二版。3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修订和调整,一方面是在2021年年底、2022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在郑州、西安、天津人口在1200万以上的超大规模城市,在24小时完成了整个城市的核酸检测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一方面是针对这次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因为传播的更快,隐匿性更强,有时候疫情发现时都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了。所以,为了更加提高早发现的能力,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早的发现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健康界注意到,第三版《指南》要求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基层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医务人员核酸检测任务量增加与否,主要还是看「区域」划定范围如何。而区域大小的设定,完全由地方自己把握,这极为考验当地防疫水平、胆识和智慧。福建泉州市现有8个高风险地区,22个中风险等级地区。为筛查潜在传染源,3月22日6时,泉州启动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第4轮。20日以来,引入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截至22日8时,全市已分发抗原检测试剂578.25万人份。新指南对症「区域」,力争核酸检测排队时间不超过20分钟相比旧版,第三版《指南》结合当下疫情大环境做出的修订,最突出的调整是将「全员」修改为「区域」。在第三版《指南》中,强调「精准」「快速」「科学研判」「效率」,也是为降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强调科学精准将「宏观」的核酸检测任务「微观化」,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1、保证24小时内能够查询到核酸结果:各设区市不区分人口规模,均按照24小时内完成全市核酸检测的目标匹配采样和检测力量。其中,原则上,全部采样任务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确有困难的,可在12小时内完成。给出了明确的测算依据,提供测算公式,明确测算指导。按照每个采样台(2个采样人员)每小时采集120人的标准测算采样人员数量,测算公式为:核酸采样人员数(单位:人)=人口数÷360;采用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检测能力测算公式为:核酸检测力量(单位:管/日)=人口数÷10×2;采用2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检测能力测算公式为:核酸检测力量(单位:管/日)=人口数÷20×2。采样台缩减工作量:第二版:参照每1000-15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500-10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第三版:可参考2000-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每个采样点需4-5个采样台。为采样台增派人手:第二版:每个采样台应包括1名采样人员和1名信息录入人员。按照每个采样台每小时采集100-150人样本计算。第三版:按每个采样台应配备2名采样人员(须为医务人员,考虑换班)、1名信息录入人员,每个采样台每小时采集120人样本计算。保证群众采样后24小时内能够查询到结果。2、细化采样方案:采样点应当在4-6小时内完成规范建设和启用。60岁以上老年人、孕妇、残障等弱势群体应设置绿色通道独立采样。应设置健康码「黄码」人员专用核酸检测采样点(采样通道),避免因人员交叉造成感染。核酸采样点丨图虫创意3、核酸检测排队时间不超过20分钟:第三版《指南》取消了5混1,增加了20混1,要求根据目标人群已采取的管控措施,确定采样方式:集中隔离点及其他重点人群实行单采单检;封控区人群实行单采单检或1户1管;管控区可实行10合1混采;防范区和其他区域可实行20合1混采;单采单检对象在多轮检测均未检出阳性的情况下,可视情实行10合1混采。要加强核酸采样的组织动员,力争群众排队时间不超过20分钟,避免交叉感染。二、检测范围精细化,强调检测效率,明确核酸检测完成时限旧版《指南》要求500万人口以内的城市,应当在2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必要时可通过省(区、市)内统筹保障。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当在3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任务。第三版《指南》要求所在的设区市(包括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需要时,可通过区域内协同支援予以保障。三、增设9个工作专班,任务更细化,责任更明确:第三版《指南》增设了9个工作专班(9个专班不要求必须设立,各地可根据实际灵活增设或合并,但须做到职责不空缺)。在采、送、检、报各个环节更加精准有效地匹配,将核酸检测工作做到职责清晰、落实到人。第三版《指南》指出启动区域核酸检测前应提前做好采、送、检匹配,并进行动态调度:一是根据已设置采样点的采样能力、各检测机构的实际检测能力,提前做好划片送样的匹配;二是根据核酸检测机构的实验节奏,分批次送样,动态调度,做到「不空机、不积样」,充分利用好各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同时,样本保存与转运方面,由原来的采集后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改为3小时内送达实验室,缩短了时间,提升了检测效率。广东省一位疾控人员对健康界表示,之前的采样、送样等流程具体执行不够细化和规范,在采集人员信息时,可能会存在信息不完整,然后样本送至检测端,这部分工作存在较多的被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复核信息。新指南的发布,如果在执行上严格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出错率也会降低很多。四、缩短样本保存与转运时间,提升效率:旧版指南指出原则上每2小时收集一次样本进行转运,保证样本采集后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第三版《指南》指出在启动区域核酸采样1个小时后,应将首批样本转运至检测机构,使检测机构开始运行。后续样本可每半小时至2小时收集转运一次,保证采集后3小时送达实验室。优先转运封控区、管控区的样本,保证不超过2小时转运一次;边远乡村、山区、牧区视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转运时间及频次。五、单采检测阳性患者,不再通知定点医疗机构:随着奥密克戎无症状感染者大幅增加,为防止医疗资源过度占用,国家对核酸阳性感染者提出全新安置办法。单采检测阳性患者,改为「通知集中隔离管理设施准备接收该阳性感染者」。第三版《指南》新增了要求混采阳性单采复核要求鼻咽、口咽双采单检。同时,新增了在阳性样本处置流程中,「集中隔离管理设施」代替「定点医院」管理,隔离管理后,再依据病情,考虑是否入院。来源:国家卫健委核酸检测不能搞大水漫灌,不能搞「一刀切」3月22日,上述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精准」最核心的精髓是四个字:快速、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强调快速,不能因为精准,忽略了有效性。在第三版《指南》的有关问题解答中要求,核酸检测应该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不能搞大水漫灌,不能搞「一刀切」,有效利用宝贵的核酸检测资源。此外,核酸检测的范围大小,与其风险来源是否清晰直接相关,也与流调溯源是否精准、感染者分布是否广泛、隔离管控措施是否落实等多个因素有关。是否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全员核酸检测,应当取决于科学研判,服务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指南》中的「区域」包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区域可能小到一个楼栋,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围,具体要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并动态调整。这个范围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可伸可缩」进行策略调整,合理利用核酸检测的相关资源,包括耗材、医务人员、时间成本等,更具灵活性。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第三版《指南》中,设区市联防联控机制要根据流调溯源、密接人员推送等情况,研判疫情传播趋势,第一时间科学划定风险地区和区域核酸检测范围并动态调整。原则上,疫情发生后的前3日,每日开展1轮区域核酸检测,摸清社会面潜在风险;之后根据流调溯源情况、社区封控范围、核酸筛查结果等综合研判,确定后续的筛查范围和频次。若社会面风险未得到控制、风险点位不清,则继续每日开展1轮区域核酸检测。当社会面风险得到控制、风险点位基本摸清时,可根据病例分布情况,针对有关街道、社区、小区划分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每日一检,非重点区域可视情况隔日一检或3日一检,并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逐步缩小核酸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精度,科学精准筛查。各地可结合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有关要求,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
(责任编辑:dawenwu)
全员核酸成过去式?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核酸检测指南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