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与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北京市首例特许经营模式合作办医协议。作为政府吸引优质社会资本的一条探索路径,特许经营有利于在保障国有资产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多年运营形成的品牌优势,以及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目前,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相关政策、法律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与传统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模式相比,在特许经营过程中,公立医院作为特许方,一方面释放了特有的无形资产,实现优质资源整合,有效推动公立医院的渐进式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特许经营也可以有效降低各方主体在法律、财务和管理上的风险,避免了诸如资产划拨、人员身份和机构属性等问题。但由于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特许经营模式欠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加以关注和解决。
完善特许经营规章制度,让授权主体具有合法资格
医院授权主体合法性阙如,潜在风险增加。2007年颁布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但是2015年颁布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采用竞争方式依法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协议明确权利义务风险分担,约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
由于《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是行政法规,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是行政规章,二者并不处于同一效力阶层,所以,无法简单适用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依然应坚持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行政法规。因此,特许经营的主体适格性存在法律障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针对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应当适用2007年颁布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在无法突破这种上位法的规定之时,如何从修改条例角度进行合法性规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始终游离在合法性的边缘之外,使得未来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增大,投资积极性受阻。因此,建议国务院相关部门修改《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把公益事业单位的特许经营纳入该条例的规制范围内。
化解“单位人”身份问题,释放医生资源
尽管国家对于多点执业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但从各地多点执业医生的注册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医生都处于观望状态。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公立医院的“单位人”身份。多点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多数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生是医院资产的一部分;从医生角度来看,公立医院的医生都在事业体制内,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方面都与医院编制捆绑在一起。医生在被特许经营医院坐诊究竟属于多点执业还是正常的院内工作范畴,其事业单位编制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依然未能明晰。
当务之急是应尽快淡化“单位人”身份色彩,北京市今年5月出台政策,不再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增量计划,而是随着人员的自然减少而逐步减少事业单位编制。这样将有利于从根源上化解“单位人”身份问题。但是从当前的改革情况来看,如何对现有的存量“单位人”实施良好的过渡计划,使得现有事业单位人员逐渐过渡到多点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相关卫生行政部门依然保留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对于其编制再实行逐步减少,从而彻底根除事业单位的弊病。
明确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合理设定合同期限
从特许经营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特许经营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声誉、技术和品牌等。老百姓去大型公立医院看病,其实看中的就是医院的品牌和专家的实力。然而,专家实力资源如何评估,医院品牌和声誉又该如何评估?如果评估偏低,将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评估偏高,社会资本的认可就显得成本较高。公立医院特许经营最大初衷是保障资产安全,社会资本注入相当于稀释了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会影响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和公益性。而且由于特许经营合同的期限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特许经营的机制和模式都会对原有公立医院产生重大影响。在现有特许经营加盟服务标准匮乏的情形下,容易导致诸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合同履行纠纷,过长的合同履行期也容易导致体制性竞争不足的弊病。
对于医院品牌,可以借鉴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评估机制,根据其财务报表的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式。对于医生资源的评估,应根据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来获取相关的授权费用。在双方特许经营合同之外,建立明确的医疗特许经营实施细则,统一医疗加盟服务的标准。对于特许经营合同期限,应以5年为限。根据被特许主体的经营状况来决定下一阶段特许经营的具体方式,这样就可以根据被特许主体的发展经营状况来进行综合考量。对于违反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基本目标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摒弃,防止在非公益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