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在公立医院试点设立咨询门诊。
“很多到专家门诊去的患者,不是去看病,而是去咨询。是在别的地方初诊过了,找专家再来确诊一下。患者没有那么强的专业知识,其实咨询是越来越多患者的现实需求。”
白岩松建议,公立医院的大夫要多开口。设立咨询门诊还要形成错峰,比如说上午是传统的临床门诊,下午应该是开设由专家和退休的资深医生去“坐诊”的咨询门诊。
白岩松的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这个提案实践起来很困难。
从网友们讨论中不难看出,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地多,白岩松提出的公立医院试点设立咨询门诊只相当于大三甲扩大版的分诊台,能否落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打个问号。
优质医疗资源不能完全实现确诊
患者之所以四处问诊,是因为中国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这是客观现实。一方面,患者想尽可能听到更多的治疗方案,从中挑选最优;而另一方面,患者也可能怕被误诊,而后者的比重也占有相当比例。如果可以把确诊的时间省略掉,也就意味着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但事实却是,医疗误诊是客观存在的,且比例不低。
这在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也得到了印证:
中国基层医疗误诊率至少在50%以上;
中国临床医疗总误诊率为27.8%,其中恶性肿瘤平均误诊率40%,器官异位误诊率为60%。
其中指出,受知识、情绪、偏见、诊疗手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医生诊断存在相当高的误诊率。即使是以优质平均而著称的美国医生来说,全美误诊率也超过了30%。可见,即使通过培养优质的全科医生把50%的误诊率降低到30%,也不见得就能完全消除掉误诊的可能性,实现优质资源100%确诊。
大三甲也不能实现一次门诊就确诊
即使在大三甲医院就诊,也不能实现看一次门诊就得到最优治疗方案的理想。
从技术上看,现代医学问诊需要倚仗精密的诊疗设备,肉眼凡胎的医生们是不能仅凭一张单子跟患者聊聊天就得出诊断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规定在“远程医疗”时,绝对禁止首诊的根本原因。
在全国医疗水平不均值的前提下,各地医疗机构拍的影像片子也水准不一。那么患者拿着这些医学影像资料问诊,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片子水平并未能满足看诊需求,医生该怎么得出准确的诊断?
从医生心理上看,如果通过辨析医疗资料以及患者聊天,勉强得出了一个可能的诊断,但是自己也不是很确定,而一个新的检查可以验证猜想,那么开还是不开?
开了跟普通门诊有什么区别?不开,拿不定主意,说还是不说?万一说错了,要不要对患者负责任?会不会打官司被牵扯进医患纠纷?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恐怕大多数医生还是会选择沉默。
医院是否有动力开设“咨询门诊”?
新设一个“咨询门诊”相当于医院多了一个营收窗口,按理说是件好事,但为什么医院却没什么动力开设呢?
首先,不开刀不开药只开口的门诊应该如何收费?
如何收费才是合理?即便是香港,仅仅是普通医生问诊就要收费200元,专科医生问诊500-1000元。如果参照这一标准,是否有足够的患者愿意出这笔钱呢?恐怕更多的患者仍然会选择继续排队挂号,那么希望以咨询门诊来实现患者分流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
如果参考普通科室,仅仅收费20-30元,如何体现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参考港大深圳医院打包收费180元仍然亏钱的例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科室铁定要亏钱,而这笔钱谁来补呢?无非是政府、医保、医院几方,但无论是哪一方,目前看来可能性都不大。
其次,这个门诊应该由哪些科室的医生来组成?
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多由专科医生组成,考虑到患者的复杂性,由哪个专科医生坐诊都是不合适的,是一种低效的浪费。而如果交由全科医生来组成,那么,其与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家庭医生制度有何区别?
目前在不少社区医院,都开设了专门的家庭医生门诊,由家庭医生判断,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这才是分级诊疗最终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
第三,究竟是不是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有必要设置“咨询门诊”呢?
诚如前文所言,排队人满为患的一般都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三甲医院,对基层公立医院而言,难道也有必要设置“咨询门诊”吗?
如果只是在三级医院设立咨询门诊,那这样的门诊势必也会门庭若市。似乎与分离诊疗的意愿相违背。
白岩松的提案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缓解看病难问题,但是建议在公立医院试点设立咨询门诊只是扬汤止沸,真正釜底抽薪,还需要提高中国基层医生的水平,加强患者的就医信心。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