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分级诊疗顶层设计终于出台。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文件创新性地提出了专病试点的举措,并制定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从地方试点开始。国务院要求各地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稳妥推进试点工作。
此外,《指导意见》还具体要求在2015年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探索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分级诊疗和患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
针对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制定了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以量化指标明确了2017年须实现的系列目标。
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鼓励医师办诊所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指导意见》首先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承担其应有职能,以真正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人诊所,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为构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指导意见》要求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等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逐渐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强基层: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纵观《指导意见》全文,国务院希望能够在强基层的基础上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求通过全科医生定向培养等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并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
县级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缓解大城市就医压力、实现基层首诊至关重要。根据《指导意见》,县级公立医院的规模和数量将被合理确定。
《指导意见》提出将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及肾脏内科、儿科、妇科等临床专科建设。在县级公立医院具备能力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限制。
在明确县级公立医院规模的同时,《指导意见》同时要求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以病种结构、服务辐射范围、功能任务完成情况、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床位调控机制,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
基层签约服务、医保支付改革等举措来护航
为保障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国务院从医疗资源配置、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提供便利,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保驾护航。
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打造一支签约医生团队是基础。根据《指导意见》规定,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
具备了一支优秀的签约医生团队,该团队将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加收签约费用(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外,不再另行收费。
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历程中,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指导意见》提出将建立以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并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
为鼓励患者在分级诊疗路径指导下合理就医,《指导意见》规定,对于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此外,《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
信息化建设助推分级诊疗
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务院意识到应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过程中,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具体举措包括,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
此外,《指导意见》要求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同时鼓励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各方努力。《指导意见》规定了卫计委、发改委、财政部等各部门的相关职责,要求各部门在基本职责范畴内,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开展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