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伤医、辱医事件时有发生。大家普遍认为医生压力大、薪酬低、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大家的“想法”,并非切身体会。如果“体验”了当医生,会得出相同结论吗?“医二代”体验生活后,是会选择学医还是放弃呢?
“医二代”假期志愿者项目让“医二代”了解父母工作
最近几年的寒暑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陆续开设了“医二代”假期志愿者项目。医院邀请“医二代”们来医院做志愿者,一来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工作,二来期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未来像父母一样救死扶伤的梦想种子。
暑期在医院当了半个多月的“导医”后,准高三生许之珩依然决定未来当医生,这多少有些违背父母当初送他去“体验医生生活”时的初衷。
许的父亲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母亲是这家医院的护士。“当医生非常苦”是父母对他的忠告,但他仍决定明年报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连专业和研究方向都想好了——学基础医学,搞医学科研。
作为医生的孩子,许之珩有自己的看法:“我所认识的医生,都会尽全力帮助病人。生活中的医患关系其实没那么紧张。”许之珩对“医患矛盾”一点儿也不认同,他在医院做志愿者期间,也经常遇到病人埋怨排队太长的事儿,但他认为,各行各业都会有矛盾,矛盾并非医患之间特有的产物。“不论哪个行当,从业者态度不好,或者客户态度不好,都会产生矛盾。”
切身感受与媒体渲染不同
从8月初开学前,许峰源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都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做志愿者。他帮助患者学习如何自助打印化验单,在护士台给病人导诊,还在门诊大门外维持秩序。这个高二男孩正在考虑,未来或许当一名医生,“我妈妈和病人相处得很好,被病患者信任的感觉其实很棒,医生地位没有一些媒体渲染得那么低。”
开学升入高一的仇艳菲未来也想做医生,她的母亲是门诊手术室的护士。从初一开始,她每年都到医院参加1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
她见过年纪很大的专家在下午四五点时还为远道而来的病人加号,见过在候诊大厅排了几个小时队都看不上病的病人。汪清医生的号很难排,每天都有黄牛来“贩号”,一个号卖给患者好几百元。仇艳菲介绍,有一天汪清医生痛骂了黄牛一通,还把黄牛赶走了,自己被黄牛威胁“出门开车小心点”.当时很多正在排队的患者站出来为汪医生叫好。那一刻,仇艳菲觉得“做医生的感觉上来了”.尽管母亲提醒过她很多次,学医过程很辛苦,做医生也很辛苦,有时还会被病人骂,但她仍然决定学好生物课程,今后报考医学院。
“医二代”难觅不是从医难的“风向标”
近年来,暴力袭医事件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在温岭杀医的血腥以及护士“虎口”夺刀的冷幽默不断地渲染和发酵,从医不易已被社会普遍认同。媒体抛出“医二代”难觅,也是想反证从医难。诚然,“医二代”难觅,医患冲突加剧、医生工作强度大、职业美誉度下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但这都不是“医二代”难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必须考取医科大学或医学专业。但我们知道,医科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都远远高于普通专业。实际上,想从医而分数达不到的更多。“医二代”倒在医科大学的门槛上一定是因为医患冲突吗?
其次,医疗行业并不是职业传承的“沃土”.毋须讳言,某些国有企业之所以“接班”严重,就是因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直观上并不会有多大差别。然而,医疗行业不同:谁手术做得好,谁医术高明,自有公论。倘若“医二代”没有成为优秀医术的“基因”,又不肯接受如“苦海坐舟”般的修行,就强行接班,等待他的也必然是被淘汰的命运。
媒体纠结于医生的继承率,更多是受中医家庭子承父业、让一些绝学世代传承的影响。但目前,毕竟是西医唱主角。9.68%的继承率,比教师、公务员还略高一些。但我们能因此说,教师不易,或者当公务员更不易么?
事实上,“医二代”难觅,并不是从医难的标本,反而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医二代”难觅,至少表明医生职业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想想看,医院如部分国企一般,全都是父子兵,如今的医患纠纷会尖锐到何种程度?看病难、看病贵,岂不是更加无解?因此,我们更该用务实的眼光看待“医二代”的难觅,而不是被一些噱头所蒙蔽。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