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招生未遇冷?媒体调查:一半新生来自医生家庭

秋高气爽的9月,上海交大医学院昨迎来2015级新生第一课,近600名学生经过高考洗礼成为新鲜出炉的“医学生”。15级临床八年制法文班和临床五年制英文班89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同学是出于自身兴趣选择了这个专业,其中近一半同学家中有人学医,更有不少是“医二代”、“医三代”。
 
    反驳 招生并没有“遇冷”
 
    今年暑假,一篇直指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医学院等多所医学院在江苏招生爆冷的文章在微信圈疯传,该文称医学院录取分数都跌到贴近一本控分线,医学院校遭遇“寒流”。沪上这两大医学院在一些省份的分数线从原来的比肩清华北大,到如今录取分跌到如此境地,让很多人深深担忧起“未来谁给我们看病”的问题。
 
    对此,两校相关负责人都予以了驳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汪玲表示文章所说并不属实:“在30个省市,我们复旦医科的分数线都高于一本控制线,2013年平均高130分以上,2014年是高135分以上,今年高到145分以上。”
 
    从复旦医学院在今年各省市的投档分数表可以看出,复旦医学院招生并没有像文章中提到的遭遇寒流,录取分数线较往年还有提高。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该校今年在江苏省的投档分数线就大幅度下降到一本线附近,而且还没有招满。这则与去年江苏省的分数线太高不无关系,造成今年江苏很多高分的考生也都不敢报考复旦医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今年在沪的投档线为468分,比去年低4分,在理科类院校投档线中排名第六。其中,从不少学霸的分数来看,其实考入清华也是绰绰有余。今年一名毕业于上海中学的大一新生以532分的超高分数考入交大医学院,并且该生坚定地表示“不服从调剂”,他就是以这样坚定的抉择鲜明表达自己从医的志向。
 
    调查 一半新生来自医生家庭
 
    与此同时,一份坊间的调查结果同样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调查说,建议子女或亲友学医的医生的比例只有3%,有超过五成的医生会劝阻他们的子女或亲友学医。
 
    交大医学院在对15级临床八年制法文班和临床五年制英文班89名学生简单的调查中,校方却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是出于自身兴趣选择了这个专业,其中近一半同学家中有人学医,更有不少是“医二代”、“医三代”。
 
    这些来自“医学世家”的孩子,在当前“医学招生遇冷”等各种流言的背景下,正用自己的选择有力证明着“医学是有吸引力、值得奉献与投入的专业”。
 
    方正滢是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新生,父母都是六院的医生,更巧合的是两人都是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交大医学院前身)毕业的,时隔三十年,父母竟成为了自己的“大学长”。
 
    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让方正滢知道,医生是很伟大的,能够救死扶伤有着一种特别的成就感。虽然对未来工作会比较累也比较苦早有预期,但是她还是毅然决然追随自己的初心,“一本四个志愿,我统统都报了医科类!”
 
    薛亦铮,来自交大医学院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父母都是仁济医院的医生,爷爷奶奶也曾在抗战时期担任战地医院的医生。“医生家的孩子大概很早就能体会父母的忙碌,小时候,爸爸明明没有出差,但因为早出晚归忙手术,最长的时候我竟连续两星期都看不见他。”
 
    然而,薛亦铮始终以爸爸为荣。一次,他在电视上看见一段采访,那是一个心脏手术成功的病人为爸爸送锦旗,因为太感激不知如何表达,一时间只有用下跪这个方式以表心意。那一幕一直很触动薛亦铮。
 
    薛亦铮说,在自己有意愿从医后,爸爸妈妈非常理性,并为他创造了一个“便利”,那就是带他去医院各科室感受最真实的工作环境。此后,薛亦铮还参加了一次医学夏令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最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家训 不为良相 只为良医
 
    徐露文,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其父母都在民营医院工作。爷爷和奶奶也都是医生,其太公公施维智是香山医院的院长,家传五世伤科,追溯下来可以算作“医八代”。徐露文拿到交大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家人就送了她一句家训:“不为良相,只为良医。”对于徐露文最终走上医学之路,家里的长辈特别欣慰。
 
    郭东晔,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来自福建的她出自医学家庭,爸爸、爷爷、外公、舅舅、叔叔、阿姨都是医生,不同专科的医生几乎可以自行组成一个“小医院”了。郭东晔一直忘不了病人治愈时脸上洋溢的那种笑容与感激,医生职业的神圣让她很心动。
 
    郭东晔坦言,妈妈从事的是财会工作,填报志愿时,曾建议女儿读经管,但女儿坚信医生才是一个温暖的职业,虽然医患矛盾紧张的社会环境,难免让人惶恐,但爸爸一直鼓励她说,医疗体制的改革,一定会使从业环境越来越好,等女儿当医生的时候,一定能自己见证那一刻的美好。“所以,医生是很高尚的职业,医科也是很有魅力的学科,这一点,我始终没有动摇。”
 
    同伴 鼓舞医学生 传播正能量
 
    交大医学助跑团社长李俊杰同学介绍,社团里的医学生们自制了一部“医学青春视频”,作为招生宣传的衍生,但又不仅限于招生,更是增强了对于医学生和准医学生的鼓舞与正能量的传播。
 
    “医学助跑团想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的采访,围绕其生活的点点滴滴,挖掘其在医学院的故事与经历,从而展现真实的‘医学青春’。我们力求通过真实立体的画面与声音诉说我们的坚持与彷徨,无奈与憧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感恩与责任。”李俊杰说道。
 
    “面对如今的医疗体制与医患矛盾,我们也曾彷徨,也曾疑惑,也曾无奈,但最终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最终还是会选择坚持,选择承担,选择憧憬未来,因为我们是普通但不平凡的医学生。”
 
    [手记]
 
    呵护珍贵的医学梦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一直相信:“中国医学必定大有前途,因为依然有着真心爱着这个行业,愿意奉献的医学生们。”据统计,几乎每年复旦、交大医学院都会招到放弃了清华、北大,却坚决要学医的高分学生,这是考生们理性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曾常年担任医学生辅导员的思政教师梁钦指出,高考报考期间关于各类医学报考遇冷的文章层出不穷,如果此类言论是怀着为医学忧虑的心情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看到的是恶意博眼球的断章取义,不仅抓不住核心问题,还可能误伤不明真相的群众。
 
    同样是高考,今年香港地区11名获得7科全优的“状元”中,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其中港大和港中大医学系最受青睐。而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顶级的学生一般都会报考医学专业。但是内地却几乎找不到报考医学的状元信息。
 
    无论是欧洲等国,还是港台地区,医生一直都是高薪且受人尊敬的职业。反观我们,医生还在怎样不被医闹“所打骂”而操心,其间的鸿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填平。珍贵的医学梦想与医学情怀,也需要大家的悉心呵护。

  原标题《医学院 招生未遇冷 不乏医二代》
    (来源: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