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奔跑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在1949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才35岁,但到了2015年已达76岁,2013—2053年间,平均每小时800多人、每天2万人进入60岁以上人群。
不仅老龄化速度快,而且程度深,老年人口50%以上都有高血压,85岁以上老人患老年痴呆症超过30%,两周患病率达43.2%,2013年我国痴呆老人数量达3700万。
同时,我国还未完成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即已进入老龄化,老龄人口资产结构欠佳,购买力不足,我国陷入了未备而老的困境。
上述大陆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养老改革方案设计专家团队教授杨燕绥女士近日在北京医院举行的“大陆医疗照护产业发展新趋势交流论坛”上所讲到的。
杨燕绥教授还指出,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从2013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但随后发现养老院里高达47.8%的空床率,这时才意识到,如果仅仅是吃饭休息,是不需要离家养老的,老年人离家养老需求的是急症处理、慢病管理、病后康复、失能护理和临终纾解等服务。
因此国家为鼓励医养结合,出台了6个重要文件,其中《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第六章第五节讲的就是“医养结合”,共讲了6个要点。杨燕绥教授表示,如果要按照这6点发展,可能要面临很多问题。
一、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这一点杨燕绥教授表示,虽然有中医药的优势,但却有待于规范。
二、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对此杨燕绥教授尖锐指出,和老人有关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赚钱,这和内科不赚钱、儿科不赚钱、精神科不赚钱一样,都很难发展,即使在美国从事的医生也是收入最低的,不赚钱的事让大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还优先就诊不太可能。
三,如果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医疗机构会担心压床位,住院天日和医保直接挂钩,所以医疗机构会担心压床位。而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又有谁来买单和谁去做的问题,一个带医疗的养老床位比单纯的养老床位价格翻10倍,医保只付医不付养,所以还得从医养中把医的部分单独摘出来。另外谁去做?现在很多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医,没人做怎么办?
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现在我国1500多家三甲医院中,不足100家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222所医学院校中,59所设立老年医学专业,因此从源头上资源就非常有限。
五、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杨燕绥教授指出,医院的临床路径并不见得适用于老年病,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应该是在社区管理,但基层慢病管理也缺乏指南,社区医生成长很慢。
六、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对这一点,杨燕绥教授简单明了的表示:“缺标准、缺组织、缺人。”
针对上述问题,杨燕绥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综合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和老年医学研究所,以有备而老;其次,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双向转诊通道;第三,社区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区,鼓励发展小型护理院;第四,普及签约家庭制和老年病管理指引;第五,推广健康生活和健康养老的理念和行动;最后,公立医院要社会化,培养医养人才。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