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国医药、上海医药、众生药业等三十几家药企已与他的实验室达成合作,还有十几家企业在门外排队,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生物药物与生物治疗形成了产业链。由此看出,下一代诊疗技术的“基因治疗”正引得各路资本竞相入局。
目前,诸多上市药企甚至在实验室门外排队抢夺尚未进入临床试验的“药品”。包括中国医药、上海医药、众生药业等三十几家药企已与他的实验室达成合作,还有十几家企业在门外排队,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生物药物与生物治疗形成了产业链。由此看出,下一代诊疗技术的“基因治疗”正引得各路资本竞相入局。
资本推动
据称,目前诸多上市及非上市药企甚至在实验室门外排队抢夺尚未进入临床试验的“药品”。除国内生物治疗实验室外,资本更是寻求国际前沿实险室及生物医学专家,并与之开展密切合作。
比如,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是一口气请来雷格?梅洛(CraigC.Mello)、托马斯?斯太茨(ThomasA.Steitz)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三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锐博生物是以基因沉默技术为核心、以寡核酸生产为主导的基因检测等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出了细胞检测、核酸定量分析等技术,通过修饰基因表达提升下一代人的生存机率。基因治疗项目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要资本支持才能持续。
红瑞资本主要是通过与国内外前沿的基因疗法实验室合作,获得前期的项目应用主导权,并将成熟的项目出让给有关企业或投资方。先进技术难以转为社会价值、与金融资本结合不充分等矛盾是红瑞资本介入健康医疗行业的动因,而这个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则是其推动生物治疗项目的“核”动力。
如今健康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目前约有3万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增至8万亿元。但目前的问题是,出于对当期与远期、风险与收益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专业人士分析称,生物医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新药的开发成功率约为万分之一,通常一个药从开发到顺利产业化至少要花12年,很少有风险投资能支持这样长期、巨额的投入。
对于资本问题,各类资本可以分工合作。比如多层次融资模式设计,一个项目可以分成不同周期、不同风险预期、不同回报要求来吸引天使轮、A轮、B轮等不同的资本。在中后期项目进行投资,虽然收益率会降低,但投资风险同样会减少。而基因治疗的投资机会在于,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的行业。如果能将费用从目前的两万元到三万元降到一千元左右,仅基因检测就能达到上千亿元规模。
市场空间巨大
据了解,生物药业与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基因治疗的基本方法包括体外干扰及体外改造细胞(基因修饰)再回输体内两种。生物治疗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出药物治疗疾病。有研究人员统计,目前国内有近30家公司正在开发基因治疗药物。而有意或已经对生物治疗投入巨资的上市公司则是有增无减。
如今,投资基因治疗的资本每年翻倍,今年预计达到12亿美元。基因治疗公司也随之受到欧美投资者热捧。在过去两年内,大量的基因治疗公司创立,并很快上市,最快的是6个月就上市。而过去医药公司上市需要20年的时间。
在国内,有十余家基因治疗概念股及诸多非上市公司受到资本追逐。比如,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华大基因一直有资本推动往A股攀登。因抢得基因检测NIPT(无创产前筛查)业务先机,2015年迎来爆发期安达基因则成为机构的重仓股之一。
而仟源医药通过收购杭州恩氏基因进入基因保存领域,北陆药业亦通过认购世和基因20%的股权及中美康士51%的股权,进军肿瘤基因测序和肿瘤生物治疗技术领域,从全球看来,生物医药都是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这些年生物医药投资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明显提高,行业的增速每年会在整个国家GDP增速的两倍以上。
一个乐观的趋势是,经过前一阶段基因治疗试验失败的冷冻期后,基因治疗在欧美国家受到认可,欧洲等国已经批准一批临床基因治疗药物,这个月美国又刚批准了一项基因治疗药物上市。在国内,国家卫计委于8月印发《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2030年前,我国将投入600亿元开发精准医疗市场。
根据科技部重大专项办的部署和要求,新药专项已启动了“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及实施计划编制工作,涉及创新药30多种。而生物技术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技术包括:非编码基因及精细基因组、干细胞与器官再生、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和重要疾病的药靶发现与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等。
分析人士指出,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增速预计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精准医疗领域的基因诊断、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药物研发等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观点平台
并购浪潮持续推动医药产业发展
早在前两年,中药产业迎来一轮并购浪潮,资金抢占独家、优质品种,集中争夺优质中药企业,成为此轮并购浪潮的主要特点。随着近几年市场对大健康概念的重视程度提升,伴随原材料多次调价,中药材市场如今可谓“节节高升”,市场认为具有独家品种的中药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由于政策对独家中药品种高度扶持,且鼓励中药企业兼并重组,这也为资本进入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例如红日药业,公司在单一品种“血必净”注射液的驱动下面临成长天花板,随着公司通过收购康仁堂进入仍处于广阔“蓝海”状态的中药配方颗粒领域,打开了未来成长空间,红日药业此次收购也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
同时,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事业单位编制改革、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表态实质上解除了民营医院的枷锁,民营医院的广阔前景吸引上市公司纷纷介入医疗服务。复星医药是较早进入医院的上市公司,2011年便收购了合肥的济民肿瘤医院和岳阳广济医院,开始涉足国内医院市场,随后还陆续收购了和睦家医院、佛山禅城医院等不少医院。
除此之外,高科技、新技术也从来不缺追逐者。2014年12月卫计委公布了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打响新兴医疗产业腾飞的发令枪。新兴医疗由此成为去年以来A股市场锋芒毕露的板块,掀起一轮新兴医疗企业并购潮。
事实上,在医药产业近几年发展中,并购已成行业主旋律,企业通过定增融资也加快了并购速度。通过梳理近年来医药产业的并购类型,发现在不同时期,由于政策导向和企业盈利程度的变化,医药产业先后出现了三大细分行业的并购浪潮——抢占优质独家品种的中药并购潮、医疗服务并购潮和基因测序等新兴医疗并购潮。
如今已到2015年末,在年末资金收紧的惯性背景下,医药板块却涌现出红火的再融资热潮。那么,在宏观经济仍待整固的背景下,明年医药产业又会出现怎样的并购趋势?哪些优秀上市公司将表现突出?
对此,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表示,相较于前几年集中在某个子行业爆发式的并购潮,2016年医药产业并购会更趋多样化:第一,由于GMP改造带来的压力、公立医院改革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应该会放开,庞大的资金会继续进入这个市场,药企可能会进一步再融资。总体而言,2016年医药产业的并购金额肯定会超过2015年。
从需求端来看,企业有动力通过外延式发展延续自身成长;从供给端来看,在前期IPO进程缓慢、行业政策和竞争压力之下,中小企业也需要借助更大的平台获得资源优势。综合来看,由于需求旺盛、供给充足,医药行业并购有望长期活跃。
(责任编辑:fa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