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来势凶猛
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宣布:将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社会应当协调应对。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目前在巴西境内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与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病例的出现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关系。此前,世卫组织曾表示:已有美洲、非洲、欧洲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传播。未来12个月可能会有300万至400万人感染该病毒。
仅在第二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证实美国首次发现了可能通过性传播,而不是蚊虫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传染病例(下文详述)。
目前,很多欧盟国家相继有报道发现输入型寨卡病毒感染者,并已采取措施严防寨卡病毒。亚洲方面形势也不容乐观。2月1日,观察者网报道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名男子确诊感染。2日,新加坡和泰国也发现了感染者。
1月29日,我国国家卫计委表示,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寨卡病毒病例,但疫情跨境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国家卫计委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研制成功针对该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并且掌握了寨卡病毒的检测方法。
小头症新生儿(图片来自:青年在线)
美国首次报告疑似性传播病例
仅在WHO宣布将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第二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证实美国首次发现了可能通过性传播,而不是蚊虫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传染病例。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县卫生部门宣称:该地一位居民与一名从寨卡病毒肆虐区回国的感染者发生性关系后,染上了寨卡病毒。美国CDC随即向Medscape医学新闻报确认:“这是美国本土发生的第一例非旅行者感染寨卡病毒事件。但这不会在德克萨斯境内对妇女怀孕造成威胁。”
美国CDC建议:就我们目前所知,避免感染寨卡病毒的方法,一是,避免被蚊虫叮咬,二是,不要与从感染区回国或者已经确诊的人发生性关系,使用避孕套能够有效阻断性传播途径。
美国CDC也提及了2008年一起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疑似通过性传播的事件。该男子在塞内加尔感染病毒后回家,不久,他的妻子便确诊感染,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对该男子的精液进行检验确认,否则这将成为病毒可通过性传播的力证。
达拉斯县卫生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到目前为止,达拉斯县内尚未收到蚊子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的报告,但是,输入病例使得当地的蚊叮传播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当一只蚊子咬了已感染病毒的人后,就会携带病毒,再去咬其他人的话,那么被咬的人也会感染到病毒。
疫苗何时能研发成功?
1月28日,寨卡病毒疫苗联合研发团队的首席科学家科宾杰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疫苗第一阶段人体测试将在8月进行。如果成功,疫苗或许能在10月或11月投入应急使用。但其广泛投入使用所需时间还很长。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对此并不乐观,他说:“也许未来几年也无法实现。”
目前,巴西疫情非常严峻,其总统府民事办公室主任雅克·瓦格纳表示:巴西正在和美国合作研制寨卡病毒疫苗,预计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寨卡病毒的真面目
据悉,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第四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前面3次分别为: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疫情。那寨卡究竟是怎样一种病毒,得到世卫组织的重视呢?
其实,这并非第一次发现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1947年,是从乌干达卡森林的一只恒河猴在上分离出来, 1968年,首次在尼日利亚从人类身体上分离出来。生物谷《寨卡病毒来袭,呈爆发式增长》对其有详细介绍,我们目前需记住两点:1、通过伊蚊传播,2、孕期妇女感染后,婴儿小头病等畸病概率增大。当然了,现在还得多一点,该病毒可能通过性传播。
虽然我们对这种病毒早有认知,但对其研究并不深入,一来,这种病毒多流行于赤道附近非洲,拉美地区,各国制药公司缺乏动力研制相关药物,二来,寨卡病毒一直被称为:最温和的瘟疫,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症状,但并无死亡案例。
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
被携带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的斑(图片来自:telesurtv.net)
现在我国正处于冬春季节,蚊蝇传播几率不高,开春之后,我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与外交、商务、质检、公安、旅游等部门协力合作,全面布局,严防死守,进一步做好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
小编在此提醒大家做好防护工作,慎重前往疫情严峻的国家,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责任编辑:fa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