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27日说,利用微粒状基因物质干扰埃博拉病毒繁殖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研究表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恒河猕猴接受一种试验性药物治疗后死亡率降低。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全国潜在传染病实验室”专家托马斯·盖斯伯特领导一个团队,选取两组恒河猕猴应用这种试验性药物。
研究人员介绍,这种药物含有的小型干扰核糖核酸会抑制酶的诱生,从而达到干扰病毒繁殖的目的。
研究人员先为第一组中3只猕猴注射可致命剂量的埃博拉病毒亚型“埃博拉-扎伊尔”,随后数天连续为这些猕猴注射4剂试验性药物,结果其中一只猕猴死亡。
第二组4只猕猴注射同等剂量这种病毒亚型后,连续接受7剂试验性药物治疗,结果全部存活。
两组实验猴中均有一只猕猴染病后没有接受试验性药物治疗,最终死亡。
盖斯伯特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制出一种能令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存活的药物,具有突破性意义。
“我们认为,研究为将这种试验性处方发展为(批量)制剂、用于埃博拉病例治疗提供了论证,无论是在实验室病毒外泄还是这种疾病暴发的情形下。”
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体内外出血等症状,致死率可达90%。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1976年首次发现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以来,全球累计报告大约1850例这类病例,其中约1200例死亡。
这项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医学期刊《柳叶刀》。
(责任编辑:labweb)
对抗埃博拉病毒现突破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