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思维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占网民整体的21.7%。且在线医疗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用户群体也向年轻人扩展到全年龄阶段。 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据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指出,疫情期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人数已经突破6.35亿人,有高达74.4%的网民在此期间接触和了解过在线就诊。但是,仅有22.07%的人为互联网医疗深度使用群体,“不了解”“不信任” “现有技术、法律发挥、运营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依然突出。 后疫情时期,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应该如何持续深入发展?银川作为国内互联网医疗建设的先行者,其建设经验有何借鉴之处?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思路如何?具体又该怎么做? 在动脉网主办的第五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互联网医院创新论坛上,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管理部部长袁方发表了《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演讲,分享了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经验,并对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具体发展内容进行了探讨。资源配比不均、群众需求改变,医疗发展矛盾重重“卫生的主要矛盾,是群众需求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袁方表示,医改的主要方向就是为了解决优质资源的配比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优质资源如何下沉的问题。 医疗资源配比不均衡一直是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主要问题,例如《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且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的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从医疗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医疗健康面临的问题就是质量和内容上发展不充分以及在资源布局、服务能力和服务群体上的不平衡。“袁方指出,除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外,目前我国医疗健康还存在以下矛盾: 群众需求方面,近年来群众需求在层次上已经向均等化、专业性、便捷性和性价比方面提升,在内涵上也从治疗提升至健康管理;医疗发展方面,目前的医疗行业的发展在供需上已从数量短缺型转变为了优质不足型,在技术上已由传统医学技术转向了现代医学技术,而医疗、基层、应急、预防、医养和健教在资源配置上也具备了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条件。如何有效解决医疗健康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袁方认为,“互联网+”是解决医疗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袁方强调,“互联网+医疗健康不仅仅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优化流程或方式。其内涵应当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新科技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供给,重构医疗模式。”政策+创新,银川经验有何借鉴之处?2017年,包括丁香园、北大医信、春雨医生在内的15家互联网医院集体入驻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基地引发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大轰动,兴起第一轮互联网医院建设热潮。 随后,根据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2月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累计有95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落户银川,备案注册的医生总数已达6.4万余名,且打造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医院的监管平台,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银川为何受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青睐?这首先得益于政策红利。 根据动脉网《互联网医院政策研究报告》显示,早在2016年8月,银川市便发布了《银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银川互联网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的通知》两份文件,拉开互联网医院大规模试点的帷幕。截至2020年9月,银川市卫健委共出台了包括指导、监管和支付三个维度、共计19条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另据袁方介绍,银川市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及支持联动下,除了不断出台新政策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更好发展外,还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应用创新,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政策高地、创新高地、应用高地和服务高地,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基地。 例如,银川卫健委在2019年上线的“银川健康广场”微信小程序,不仅可以解决群众挂号难、就医流程繁琐耗时耗力等就医常规问题,还将银川市市属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市民可通过这款小程序挂其中任意一家的门诊号,还可在线查询报告,实现诊间结算。另外,“银川健康广场还将整合全国资源,为群众提供人工智能的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医疗健康服务。”袁方介绍道。 市民在就医时难免会面临抉择问题,也可能会遇到需要转院治疗的情况,但传统的医院系统之间并不互通,这在无形中便会增加市民就医的抉择成本和时间成本。“银川健康广场”的出现,旨在打通医院系统之间的壁垒,将市属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既节约了用户就医抉择的时间成本,也省去了用户在多家医院系统之间转换的麻烦,优化了就医服务流程,提升了市民的就医体验。 而在应用创新方面,银川构建了完整的诊疗体系。 据袁方介绍,目前银川市的远程门诊体系的线上提供医疗服务的专家共2.37万人,面向全国服务患者人数已累计服务超过6000万,全国远程专家的门诊服务的疑难重症患者人数也达到了2.41万。同时,开展的远程影像、电生理、超声、病理等远程诊断体系在银川实现了相对时间、地域和内容上的全覆盖,真正践行了疑难重症不出省、大病不出县、常见病到基层的医疗理念。 “九师共管”示意图,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在团队建设上,院士团队、专家团队、全科医师和家庭医师团队、医技团队、药师团队、护理团队以及健管师团队、运营团队和人工智能团队联动起来,形成”九师共管“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全流程、全闭环、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袁方强调,目前银川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六师”,正在整合护理资源,但如何将健管师团队、人工智能、运营商、保险等所有社会资源配置有效融合仍然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整生态的重要议题。多导向、多维度,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如何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不仅仅只是技术本身应用,而应当是通过互联网思路,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的服务供给,重构医疗模式,这才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主要思路。”袁方表示。 具体而言,袁方认为,未来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完整生态的发展导向共有三个: 一是问题导向,立足于目前医疗行业供需矛盾导致的突出问题来思考定义、未来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建设问题;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准确理解和把握目前医改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群众医疗方面的质量性追求,如何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如何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如何体现医师价值等问题; 三是发展导向,面对新科技革命、工业4.0的到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同样需要提前布局,作出相应调整适应时代发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袁方还强调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一个需要注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且需要系统推进的工程,“就内部而言,需要思考怎么全流程系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而就外部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各部门之间怎么联动,怎么共同打造生态环境和战略平台。” “至于创新方面,行业内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再结合未来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创新,系统推进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建设。”袁方补充道,医疗行业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如何守住底线,准确把握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正向发展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展导向和发展思路确定之后,“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具体发展内容又是哪些? 对此,基于在业内几年的探索经验,袁方根据银川的经验总结了四大体系的发展内容: 一是便民服务体系应当向区域一体化、资源共享和全流程重塑发展。“对预防、筛查以及管理的全闭环重塑,打破区域化限制,融合体制内医疗机构资源和体制外医疗机构资源,这就是发展便民体系的思路。“ 二是远程诊断体系人员云化、平台虚拟化和市场机制化。其中,平台虚拟化是指利用互联网实现跨空间和跨时间信息共享,而市场机制化是指应用机制建设思路合理调配资源,融合体制外资源共同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门诊体系发展应当遵循多层级、平台资源的发展思路; 四是健康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一个”多师共管“的团队,一套创新制度、一个虚拟化的平台和一套物联网设备。“现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存在许多短板,未来应当如何建设?毫无疑问,一定离不开一套互联网+物联网的机制。” “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从纵向上来看是为个体提供从优生优育到慢病管理、医养再到临终关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从横向是延伸、跨界和融合的趋势。”袁方总结道,“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例如医院和平台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事关未来医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携手努力。”
(责任编辑:dawenwu)
对话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袁方: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