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尿沉渣、尿三杯

项目名称:尿常规、尿沉渣、尿三杯试验

一、 患者准备:

住院病人适宜收集晨尿,为未进早餐和做其他运动之前排泄的尿液。门急诊患者最好在安静状态下,避免情绪紧张。24小时尿液检测需在收集时间点之前排空膀胱,收集之后的全部尿液混匀置于洁净刻度容器中。

二、护士采样:

1、采集前1d应提供收集容器和书面收集说明,如外阴、生殖器清洁方法,留中段清洁尿等,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采集标本前,控制患者的饮食和饮水。如高蛋白饮食且无蔬菜,可使尿液PH值降低,亚硝酸盐试验呈假阴性。过量饮水或饮茶、咖啡等利尿剂,使尿液稀释,致使一些化学检查及尿沉渣结果呈假阴性。

3、采集容器:门急诊患者用一次性塑料尿杯,住院患者用10ml带盖尿试管,正确黏贴条码,24小时尿液收集用清洁干燥带刻度的容器,记录全部尿量,混匀后取10ml用尿液采集管送检。

4、 采集方法:

4.1 男性患者尿标本采集:采集尿液前患者应先用肥皂或小布巾洗手;指导未行包皮切除的患者褪上包皮露出尿道口;用消毒清洁的小布巾洗洁阴茎头,从尿道口开始向上清洁;患者开始排尿时排第一部分到便盆或厕所,采集中段尿到未污染的容器中,多余的尿排入便盆或厕所;要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尿液标本中

4.2 女性患者尿液标本采集:采集尿液前患者应先用肥皂或小布巾洗手;患者蹲踞于便盆或马桶之上;用消毒清洁的小布巾或类似物清洗尿道口和周围处;患者开始排尿时排第一部分到便盆或厕所,采集中段尿到未污染的容器中,多余的尿排入便盆或厕所。避开月经期,同时应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

4.3 婴幼儿标本采集:分开儿童腿;保证耻骨会阴部清洁、干燥、无黏液,勿施粉、油或清洗液于皮肤上;移去防护纸,暴露出黏连于袋上低过敏原的膜;定时察看容器;从患者处收回采集的标本并标明记号;如无进一步污染,将标本倒入采集杯,杯子贴上标签,及时送检。

5、采集量:依据标本种类的不同留取10ml或留取时间范围内的全部尿样,记录尿量,混匀后取10ml送检。

6、尿液标本的种类:为了给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根据检验目的不同,应正确、合理地采集尿液标本。尿液的标本的种类主要有:

晨尿:留取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的尿液约10ml送检。

随机尿:即留取任一时间的尿液10ml送检。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标本新鲜易得,最适合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尿液筛检试验,以及隐血、酮体、尿糖、尿淀粉酶等的检测。

尿三杯:患者留取尿液时,将尿液分成前、中、后三段分杯装入三个标记好的10ml尿管或尿杯中,尽快送检。

餐后尿:通常采集午餐后至下午2h的尿液,这种尿标本中尿胆原、蛋白质及糖含量高,适合这几种成分的检验,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定时尿:计时开始前嘱患者排尿弃去,采集以后一定时间的全部尿液,计量。混匀后取10ml送检。定时尿标本根据定时长短可分为:3h尿:一般是采集上午6~9时时段内的尿液,用于测定患者每小时或每分钟细胞等有形成分排泄率;12h尿:即采集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内的全部尿液,用于尿沉渣定量检验;24h尿:嘱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液,用一个或数个易处理的、广口的、清洁的有盖塑料容器采集至次日早上8时的全部尿液。

7、采集后保存及运输: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2h内完成检验,以免细菌污染,、尿内化学物质及有形成分发生变化。若不能及时检验,要置冰箱或加防腐剂保存。检测前应恢复到室温并混匀。24h尿测定由于标本采集时间较长每100ml尿加0.5ml二甲苯作为防腐剂。运送时装载标本的试管管口朝上垂直放置,避免标本溢出污染。防腐剂到门诊一层检验科领取。

 

三、注意事项:

1、尿液标本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血、粪便等污染。

2、 收集容器清洁干燥,无干扰化学物质(如表面活剂、消毒剂)混入。

3、24h尿生化测定标本收集时间较长,加入二甲苯作为防腐剂。同时应准确标注24小时尿量。

4、患者服用或滴注大量维生素C或使用谷胱甘肽等具有还原性的药物,可使尿糖测定值低于真值或出现假阴性。

5、 剧烈运动可使尿肌酐水平增高。

6、肌肉量大者如健美运动员尿肌酐正常值偏高。

7、尿液淀粉酶检测标本留取、运送、检测过程中避免唾液污染。

 

 

尿液干化学分析常见产生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 :

项目

假阳性

假阴性

PH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CO2挥发或细菌分解尿素,尿液成碱性

试带浸尿时间过长,尿pH降低

SG

尿蛋白、尿糖增高

尿素>10g/L、尿Ph<6.5 PRO 服用奎宁、奎宁丁等药物或尿中含有嘧啶、聚乙烯、吡咯酮、氨已定(洗必泰)、磷酸盐、季胺类消毒剂时引起PH>8

大量青霉素尿,尿Ph<4 GLU H2O2 污染、次氯酸盐、强氧化剂清洁剂 左旋多巴、大量水杨酸盐、维生素C>500mg/L、氟化钠、高尿相对密度、尿酮体>0.4g/L

KET

酞、苯丙酮左旋多巴代谢物、甲基多巴高浓度的尿酸盐

试带潮解、陈旧尿

BIL

酚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

维生素C>500mg/L,亚硝酸盐、服用大剂量的氯丙嗪、尿中高浓度尿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光照

URO

胆色素原、吲哚、吩噻嗪类、维生素K、磺胺药、胆红素产生颜色干扰

亚硝酸盐、光照、重氮药物、对氨基水杨酸

NIT

陈旧尿、尿液被亚硝酸盐或偶氮剂污染、食入含硝酸盐丰富的食物

尿胆原、尿 PH<6、维生素C、尿量过多、食物中含硝酸盐过低、尿在膀胱中储存<4h、非含硝酸盐还原酶细菌感染 ERY 肌红蛋白、菌尿、氧化剂、不耐热的触酶 蛋白质、糖尿、维生素C>100mg/L

LEU

甲醛、毛滴虫属、氧化剂、高浓度胆红素、呋喃妥因

蛋白质>5g/L、维生素C、葡萄糖、大量庆大霉素、头孢氨苄

 

四、医生解读:

1、尿液常规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方法:干化学法、流式法)

尿液颜色:浅黄

尿比重:1.003~1.03

尿酸碱度:4.5~8

尿糖:正常

尿蛋白: 阴性

尿酮体: 阴性

尿亚硝酸盐: 阴性

尿胆红素:阴性

尿胆原:正常

白细胞(流式) 0~30/ul 或0~5.4/hp

白细胞(沉渣): 0~8/hp

红细胞(流式): 0~25/ul或0~4.5/hp

红细胞(沉渣): 0~3/hp

上皮细胞(流式) 0~15/ul或0~2.7/hp

管型(流式) 0~0.7/ul或0~2/lp

细菌(流式) 0~6000/ul

【临床意义】

尿液颜色:正常尿液清澈透明,一般呈淡黄色或黄色;饮水过多、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尿液可无色近透明;血尿、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时,尿液可呈红色或红褐色;各种黄疸致胆红素尿时尿液可呈深黄色或橙色;脓尿、菌尿、乳糜尿时尿液可呈乳白色。

尿比重: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浓缩,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流灌注不足,泌尿系梗阻、心功能不全以及尿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葡萄糖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影响尿浓缩功能的症状。

尿酸碱度(PH):尿PH降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及服用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具尿素酶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使用赛秦类或潴钾利尿药及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者。食用过量蔬菜或高钾食物。

尿糖阳性见于:①血糖过高性尿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嗜铬细胞瘤、胰腺炎等;②血糖正常性尿糖,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病;③暂时性尿糖:大量食糖或输入糖,应激情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等大量分泌,使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阿司匹林等引起药物性糖尿疾病。妊娠期肾小球滤过增加和哺乳期间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导致乳糖尿。

尿蛋白阳性:分为功能性、体位性、偶然性、病理性蛋白尿,前三者为生理性的,一过性出现;后者又可分为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如原发或继发的肾小球损伤;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如肾盂肾炎等间质性肾炎;③混合性蛋白尿: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肾小管和肾小球均造成损害;④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质增多所致、溢出性蛋白尿如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尿酮体阳性:分为糖尿病性酮尿和非糖尿病性酮尿。①糖尿病性酮尿是由于糖利用障碍所致,常伴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酮症早期主要生成β-羟丁酸,(试带法只能检测到丙酮和乙酰乙酸,不能检测β-羟丁酸),酮症好转时,β-羟丁酸将转化为乙酰乙酸,使尿酮体检查的结果与病情分离。②非糖尿病性酮尿:严重呕吐伴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妊娠期、低糖性饮食等产生暂时性酮尿;肝硬化,酒精性肝恶病变可产生酮尿;剧烈运动后也可产生酮尿。

尿亚硝酸盐阳性:尿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感染者。该方法可作为泌尿道感染的过筛试验,但是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可见于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阴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可见于各种溶血性黄疸,血中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尿胆原:正常人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药物性、中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贫血等。阴性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肿瘤压迫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因无胆红素排入肠腔,尿胆原呈阴性。

尿内白细胞增加:正常人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发热、剧烈运动后可有增加。白细胞增多提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移植术后或急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尿内红细胞增加: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管型:颗粒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

尿上皮细胞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间质性炎症等。肾移植后1周内尿中可见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则为排斥反应的表现。移行上皮细胞出现表明肾盂至尿道有炎症或坏死性病变。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出现见于尿道炎。

 

2、尿渗透压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方法:冰点下降法)

随机尿:600~1000mOsm/(kg·H2O)

24小时尿 24小时内最大范围为 40~1400mOsm/(kg·H2O)

血浆渗透压为: 275~305mOsm/(kg·H2O)

尿与血浆渗透压之比为(3.0~4.7):1.0

【临床意义】

禁水12小时,尿渗量>800Mosm/(kg·H2O),若低于此值时,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正常人禁水12小时后,尿渗量与血浆渗量之比应大于3。

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时,尿与血浆渗量之比<1.2,且尿Na+ 大于20mmol/L。 应结合血液电解质考虑,如糖尿病、尿毒症时,血液渗量升高,但尿Na+下降。 尿渗透压减低见于肾小球肾炎伴有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300mOsm/(kg·H2O)多见于肾脏浓缩功能不全。显著减低见于肾小管、肾间质结构和功能受损伤所致肾脏浓缩功能障碍者。 (责任编辑:zqg)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