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尿有形成分检查又称尿沉渣检查( 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 ,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 1 ] 。由于分析进展,现代的尿有形成分检查可采用不离心法,用激光荧光染色及流式分析的分析方法, ( Sysmex UF50,UF100)或使用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系统( Iris IQ200)来计数尿中各种颗粒,因而又可称为尿中颗粒计数法(particle analysis) [ 2 ]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仍习惯于传统的普通显微镜检查法,由于在尿中可存在多种有形成分如细胞类、管型类、类、结晶类等,为了进一步识别及鉴别这些成分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外还有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检查,而在普通显微镜检查又可分为染色法及非染色法。非染色法检查是最简单又最常用的检查法。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尿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健康普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定进入尿路中的细胞种类如红细胞增多常提示尿路出血,进一步检查红细胞形态则有助于确定出血是来自肾小球或下尿路;白(脓)细胞增多提示尿路感染;不同的尿路上皮细胞增多有助判断各种尿路病变部位;管型增多常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远端、集合管病变)及肾功能减退;发现代谢或药物来源的结晶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 ] 。
一、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
检查尿有形成分有多种方法下面简述8种方法要点便于比较及选择:
11传统的离心法: 1997年全国操作规程[ 4 ] (第2版)对非染色尿沉渣镜检及染色尿沉渣镜检操作规程作了明确规定,但在操作中未注明种类只规定了1 500 r / min离心5 min,也未规定必须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结果判断和报告方式,显微镜检观察10 ×10看管型, 10 ×40, 10个视野中看到细胞的最低和最高值,而观察管型应采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数量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笔者曾在三级、二级及基层医院查证尿液登记簿,发现多数医院仍用斜形离心机3~5 min,有的医院不离心将尿杯或试管内尿液沉渣直接倒到玻片上(不加盖片)不采用定量玻板计数发报告,而报告方式仍采用传统的加号( – 、+、++、+++ 、++++ ) ,管型、上皮细胞不分类,报告少许、+、++ ,病房尿液常可在送检前数小时留出(规程则明确规定清晨空腹第1次尿,应在1 h内送检)这种传统方法随意性、变动性大,受操作者主观影响,判断不标准、结果不统一,无可比性,由于报告方式因人而异,是应淘汰的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
2. 标准镜检法:鉴于以上情况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学组在2002年召开3次尿镜检检查标准化会议,提出了尿沉渣检验标准化建议[ 5 ] 。建议对材料和器械、标本的收集及运送、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应报告的尿沉渣内容等均进行明确规定。如容器、离心管、尿沉渣计数板、离心机(水平式)相对离心力应在400 ×g左右,显微镜则要求有内置光源,光线强度可调,应具备40倍、10倍的物镜和10倍的目镜。并对标本收集运送,标本接收均作了明确规定。本法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中推广,添置Fast2Read210或Kova板即可完成。由于操作统一、结果准确、报告一致,因而是值得推荐的尿沉查检查法。问题是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室内、紧密联系临床及室间质评,定期开展尿沉渣专业培训,使尿沉渣的识别达到熟练化,不漏掉病理有形成分的要求[ 5 ] 。
3. 尿液有形成分染色检查法:尿液有形成分染色的作用是: (1)防止漏检; (2)防止误诊; (3)防止因长期镜检而造成的疲劳; (4)为长期保存尿中典型的病理成分,为提供教学、科研的图谱创造条件。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体方法,可分为: ①单染法; ②复合染色; ③活休染色; ④鉴别染色; ⑤特殊染色等[ 6 ] 。日本伊藤机一推荐标准采尿法及4种染色法。NCCLS公布的尿检查方案Gp16A[ 7 ]中提到“染色法非常有助于细胞及管型鉴别”提倡用Malbin染色(结晶紫与沙黄法)及015%甲苯胺蓝( Toluidine) ,同时列出鉴别尿中成分的特殊染色法有: ①脂肪及卵圆脂肪体:油红或苏丹Ⅲ; ②:格蓝染色及巴氏染色; ③嗜酸粒细胞: Hansel染色、瑞氏染色、吉氏染色、瑞2吉氏染色及巴氏染色; ④含铁血黄素应用普鲁氏蓝染色[ 7 ] 。欧洲尿分析小组引用了Sternheimer染色,阿利新蓝2派洛林(Alcian2blue2pyronin B) [ 2 ]优于Sternheimer2Malbin染色。我们的尿液实验室也证实了S染色能弥补S2M染色易沉淀多染色深的缺点,是6种染色法中最优者[ 8 ] 。文献中也有用过氧化物酶染色来鉴别粒细胞管型、单核淋巴管型、淋巴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