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毒物检测 规范中毒诊疗

1,016

中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接触的有毒物质日益增多,同时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使得毒源广泛存在;此外各类事故、误服毒物、自杀、他杀等事件也频频发生。这些因素都导致中毒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当前中毒物质种类及成分纷繁复杂,早期毒物鉴定关乎及时诊断、影响治疗及预后。

 

 

  然而,目前临床上毒物检测的方法不多,中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针对毒物本身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很少,导致中毒患者的病死率偏高,尤其是重症中毒患者。国外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中毒患者院内病死率为2.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随访1、3、6、12和24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2.8%,4.1%,5.2%,6. 5%和9.3%。

 

  中毒毒源诊断不清导致治疗方法缺乏特异性,难以形成针对性治疗流程,也不利于中毒临床科研的标准化。因此,提高对毒物检测的认识,对于规范中毒治疗及其研究、降低中毒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中毒诊断现状

 

  目前临床上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有限的实验室检查。首先通过了解患者的环境接触史,生活情况,精神状态,长期服用的药物,身边有无药瓶,家中药物有无缺少,职业史以及是否有多人发病等信息来判断有否中毒可能;各类临床表现的观察分析往往简单粗糙,有时甚至依赖经验医学;

 

  此外,留取可能含毒的标本进行检测协助诊断中毒,这主要包括环境标本,如水样、空气样本;人体标本,如呕吐物、胃内容物、血液、尿液;以及残余食物标本。但是,大部分医疗疾控单位检测手段单一局限,难以完成大量生物、化学毒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2 毒物检测方法

 

  毒物检测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已有“银钗验毒法”的记载,这种方法虽然并不严谨科学,但在毒物检测史上仍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的毒物检测始于欧洲,1813年毒物学家Orfila发表了名著《论毒物》,成为欧州最早的毒物检测的著作。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毒物检测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现象进行毒物检测。化学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经济,但由于被测物未经分离纯化或仅作简单纯化处理,加之化学反应具有非特异性,因此化学法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差,准确度低。

 

  20世纪60年代普遍使用的毒物检测方法主要是薄层层析法,其原理是将吸附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或塑料板上形成薄层,在此薄层上进行色层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的优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使得毒物检测进入了高分离度、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时代。其中应用最多的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光学原理的光谱分析法和利用物理化学分离原理的色谱法。光谱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组成成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率的不同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

 

  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毒物检测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毒物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液相色谱高效的分离能力和质谱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能力,可以同时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特征结构碎片等丰富的信息,尤其是串联质谱可从复杂基质中确认目标物,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或多反应监测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专一性和灵敏度。同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范围广,前处理简单,不需衍生化。近年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毒物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药物检测

 

  Coles等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人体内全血、血浆、血清、尿液中的六种阿片类药物,分别是可待因、吗啡、氢可酮、氢吗啡酮、羟可酮和海洛因。结果发现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具有更加简单和准确的优点。

 

  在文献的研究中,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可以有效检测人体内血浆、尿液以及肝脏微粒体内的纳洛酮和羟可酮的浓度,并且具有快速、简单、敏感性高的优点。此外,文献报道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技术检测1例19岁中毒患者血液和尿液中苯乙胺衍生物4-溴-2,5-二甲氧基-N-[(2-甲氧基苯基丙酮)甲基]-苯三乙胺的浓度,以及1例19岁外伤死亡患者体液和组织中苯丙胺衍生物2-(4-碘代-2,5-二甲氧基苯基)-N-[(2-甲氧基苯基丙酮)甲基]-三乙胺的浓度,发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适用于临床上疑似中毒患者的毒物检测。

 

  有学者应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人体血浆中氨磺必利浓度,具有快速、重复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适用于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国内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人血浆中盐酸洛哌丁胺、多潘立酮以及美利曲辛的报道,检验方法简便,灵敏,适用于临床上药物中毒的分析。

 

  3.2农药检测

 

  Taira等应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尿液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三种代谢产物(N-去甲基-啶虫脒,5-羟-吡虫啉,以及N-去甲基-噻虫胺)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且这三种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中毒的标记物。王朝虹等的报道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全血中的甲胺磷及乙酰甲胺磷浓度,并且推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作为甲胺磷及乙酰甲胺磷中毒的快速检测方法。

 

  3.3食物毒素检测

 

  Biesta-Peters等的研究表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准确检测食物中蜡状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而Elgarch等的研究也证实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快速检出贝类食物中的腹泻毒素。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将一切可气化的复合物有效分离并准确地定性定量其组分,因而能为疑似中毒患者早期确立或排除中毒诊断;在中毒诊治全程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监测血液、尿液等样品中的毒物残存浓度,可以指导血液净化等毒物清除和解毒药物的拮抗治疗。

 

  4 规范中毒治疗,开展中毒科研协作

 

  随着各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正在建设先进高效的毒物检测实验室。毒物检测技术在确立中毒诊断和指导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对临床中毒诊治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救治成功率意义重大。建立全国化的毒物谱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使成果共享,以避免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开展多个单位的科研协作,互通有无,也能够促进中毒临床科研的标准化并促进中毒研究与国际接轨。

 

  5 结语

 

  尽管中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中毒性疾病的诊治却是临床上的薄弱环节,中毒的临床科研也相对滞后,中毒的大规模临床协作研究、中毒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开展、解毒新药开发、中毒的基础研究等都存在较大欠缺,而毒物鉴定及动态监测缺项是导致目前中毒临床及其科研现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着力开展毒物检测,规范中毒临床诊断与治疗,开发中毒科研,将最终有助于提高中毒救治的整体水平,促进中毒亚专业的发展,也理应成为急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