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D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阶段循环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若发病后能迅速得到确诊及有效治疗,则可以减少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目前很多研究都证实: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于A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D-D聚体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H-FABP与D-D聚体联合检测用于AMI在其诊断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病人,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60.3±15.7)岁,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1例,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59.9±14.4)岁,稳定性心绞痛(SA)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61.4±15.1)岁,健康对照组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职工,排除心、脑、肺、肝、肾等器官疾病,无糖尿病及高血压,共计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61.3±12.47)岁。

1.2 标本收集

对每位患者在胸痛发作就诊时及住院后4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

1.3 仪器、试剂与方法

H-FABP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试剂盒采用荷兰公司生产的人H-FABP定量试剂盒,D-D聚体采用免疫分析法,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组H-FABP、D-D聚体为胸痛发作4h内与正常对照组的两项指标比较见表1。 AMI组H-FABP、D-D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UA组H-FABP、D-D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SA组H-FABP、D-D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MI组H-FABP、D-D聚体水平与S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UA组H-FABP、D-D聚体水平与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FABP是近年发现的新的心脏损伤标志物,特异的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当心肌细胞缺血时迅速释放入血,为其较高的敏感性提供了物质基础。H-FABP在胸痛发作3h后血浆浓度即达到峰值,衣志勇等对53例AMI患者胸痛发作后H-FABP、肌红蛋白、CK-MB、cTnI等14种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H-FABP与肌红蛋白的诊断窗口为AMI的早期,而CK-MB与cTnI的诊断窗口为AMI的中晚期,另外H-FABP的峰值升高倍数远高于肌红蛋白与CK-MB,同cTnI相似,表明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将高于肌红蛋白与CK-MB,从表1中不难看出:在AMI时H-FABP的结果在81.03±48.11间波动,明显高于对照组、SA组、UA组,说明血浆H-FABP的水平高低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所以,H-FABP在心梗早期区分AMI病人与正常人是能够胜任的。可见H-FABP有望成为AMI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以往的生化标志物高,使AMI患者的诊断更为早期、准确,可使AMI患者得到更及时正确的处理,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血浆D-D聚体是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FDP中的一种成分,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之一,是反映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同时D-D聚体还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精确性,D-D聚体不仅是判断血栓形成的直接而实用的指标,而且由于D-D聚体检测结果精确,能显示疾病演变的动态,特别是用于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监测,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指导医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从本实验表1可以看出:AMI组与UA组D-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A组D-D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活动和继发性纤溶功能的增加。可见D-D聚体的含量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及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鉴别的参考指标。H-FABP、D-D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MI早期的诊断,降低AMI的死亡率。

(责任编辑:xgh)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