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病死率很高。WHO关于AMI的标准为包括下列三项中的二项一一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和血液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肌钙蛋白( cTnI或cTnT)和肌红蛋白(MYO)的异常)。通常,约25%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患者心电图无典型异常。
H-FABP是一种低分子(相对分子量14500)可溶性蛋白质,且特异地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H-FABP并不出现在血浆或组织液中,在心肌损伤的早期释放入血。是心肌损伤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最早的标志物之一。ACS发生后1-3小时开始升高,6-8小时达峰值,12-24小时恢复正常。作为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H-FABP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H-FABP在心肌损伤发生3小时以内,即表现出显著的增高。cTnI,TnT和CK-MB在心肌损害时是特异性指标,在AMI发病后6 – 8h才在血浆中明显升高,因此缺乏早期敏感性。MYO不能有效的鉴别心肌与骨骼肌损伤,在骨骼肌损伤、肌内注射、电除颤、肌肉损伤等因素时,MYO会增高。而H-FABP则能特异的反应心肌损伤。
H-FABP可作为识别成功再灌注的早期标志物
研究证明,成功再灌注后H-FABP与治疗前H-FABP比值迅速增加,以比值>1. 8作为再通指标,其预测准确性分别为93%(再灌注治疗后15min ), 98 % ( 30min )。
H-FABP在血浆中的清除率可用于推测心肌梗死面积
H-FABP与MYO在AMI早期快速如入血以后迅速消失,因此可以早期推测心肌梗死面积。AMI早期的再灌注治疗期,早期推测心梗的面积有利于评佑病人预后与溶栓介入等治疗效果。
HFABP的检测方法现状
放射免疫测定测定法:最古老的的方法,操作复杂,过程繁琐,所需的放射性同位素价格昂贵且存在放射性污染,在临床检测中缺乏实用价值。目前很少应用,已经趋于淘汰。
酶联免疫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试剂盒在中国还有一定市场,国内乡镇及偏远地区医院还在使用。操作方法复杂,从抽血到出结果需要数小时,AMI自胸痛发作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要求发病早期迅速确诊。
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H-FABP
一种快速诊断技术,其原理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一端浸入样品(尿液或血清)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若用免疫胶体金或免疫酶染色可使该区域显示一定的颜色,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诊断,该方法结果快速,缺点是不能做到准确定量,重复性较差。
胶乳免疫比浊法方法
胶乳免疫比浊法操作简单,利用全自动生化仪,约10分钟左右出结果,定量准确,重复性好,是临床应用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当然,因为H-FABP主要从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患者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