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心肌肌钙蛋白(cTn)开始运用于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由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较好的敏感性,很快为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所接受。随着广泛的临床实践,对cTn的临床应用和检测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一、cTn的临床应用
最初的cTn应用报道主要集中于和CK-MB等心肌酶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比较,如在心肌梗死(MI)和心绞痛中的诊断、危险性估计和预后判断价值,MI后临床溶栓治疗效果判定。cTn在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其他应用也随后陆续报道,如在诊断各种心肌损伤(心肌炎、心肌创伤、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导致的左心衰竭、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和估计心肌缺血损伤面积、估计左心室功能时的应用,以及某些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等等。
二、有关cTn临床应用的一些重要文件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国际临床化学联盟(IFCC)、美国学会(NACB)、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以及美国心脏学会(AHA)等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团体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cTn临床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或导则(Guideline)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一致认为,cTn是目前用于诊断心肌损伤时较好的确定标志物;cTn升高表明存在心肌损伤,但可以是无症状的MI或有缺血损伤却无明显症状;如果不存在缺血损伤,应该考虑找寻引起心肌损伤的其它病因;心肌肌钙蛋白的升高表明心肌损伤已不可逆。随着cTn的应用,以往以测定酶活力为主的检测项目(如AST、LD和HBDH等)在诊断MI时应不再使用。这些文件还对如何使cTn得到更加科学地临床应用提出了许多要求或建议。
三、cTn的临床检测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cTn临床检测的研究,分别对某些cTn检测方法进行临床应用的方法学评价。有些研究规模较大。为使cTn的检测更加可靠,需要更多的多家医院检验部门的合作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还可以用于评价分析前和分析中的方法可靠性。
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cTnT或cTnI在检测心肌损伤时的临床价值相同。但不同的cTn(主要是cTnI)检测方法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给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带来困惑。这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和生产厂商的极大关注。检测标准化(主要是cTnI的检测标准化)将有助于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由于有不关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以及生产厂商的不懈努力,最近在cTnI参考物的标准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cTn(主要是cTnI)的检测标准化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现在已有可能使某些检测cTnI方法的测定值具有一致性,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检测标准化和可溯源性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检测参考系统(包括纯化的cTn复合物制作的初级参考材料;血清来源的次级参考材料;为次级参考材料定值和评价常规检测方法的参考方法),这方面的工作现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标准化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检测方法的cTn参考范围和检测限,而在实现标准化之前,参考范围、临床决定限只能因检测方法(方式)的不同而异。
如何确定cTn的参考范围上限值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99年,IFCC和NACB的有关文件分别认为cTn应选择两个临界值,超过低的临界值(健康人群测定值的第97.5百分位值)表明存在心肌损伤,大于高的临界值(符合WHO有关AMI诊断标准时的检测值)则应考虎MI的诊断。IFCC和NACB建议低临界值用健康人群的第97.5百分位点,这与其他方法是一致的。这时的检测假阳性率是2.5%。2000年的ESC/ACC文件对MI重新定义,提出cTn的参考范围上限值应取健康人群测定值的第99百分位值作为单一的临界点,它是在IFCC和NACB建议的低临界值和高临界值之间。将低临界值从第97.5百分位点升高到第99百姓位点的理论基础是为了减少诊断心肌损伤的假阳性率。超过这一临界值同时伴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如临床胸痛缺血症状、或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或有缺血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或冠脉导管检查发现异常等,就可考虑MI的诊断。2000年和2002年的ACC/AHA文件根据ESC/ACC对MI的重新定义,提出cTn增高但心电图的ST段未抬高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应诊断为ST段未抬高的MI(NSTEMI)。ESC/ACC和ACC/AHA的文件都将cTn增高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最主要条件,这使得确定健康人群cTn参考范围的第99百分位值显得十分重要。按照MI重新定义的文件,各生产厂商应该提供根据多个联合研究的结果所确定的各自方法(测定条件)的cTn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这种研究目前较少。国内外的这些重要文件还强调检验部门应在各自的检测条件下对cTn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ROC曲线确立适当的临界值。有关cTn的参考范围上限值和根据ROC曲线确立临界值的研究国内很少见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