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为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总死亡原因之首。城市为41%,农村为38.7%。而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元凶。
名医小传
刁青,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内科学会委员、介入学会委员、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沈阳市心血管分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理事。
冠心病死亡77%归因于“坏胆固醇”
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重指数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所以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元凶。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对心血管有损害作用,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所以 “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罪魁祸首。
胆固醇管理策略应分三步进行
控制胆固醇已经成为当前积极有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支点。目前应该早防、早诊、早治。重视胆固醇管理、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胆固醇管理策略应分步进行:
1、“把血管健康从出生开始、从青少年抓起,让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血液,净化血管”
导致心脑血管慢性病、急性事件的血管内斑块,都不是成年后及得病后通过治疗能去除的,而是需要从更早,甚至出生之日起即开始管理,阻止其形成。这里的管理包括低油低盐饮食、热爱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小养成,成年后坚持下来。
2、要积极检查胆固醇
20岁以上,至少每5年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已有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或高血脂家族史者,应每3个月—6个月测量1次血脂。重要的是要查“坏”胆固醇。
3、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治疗目标
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无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标准为参考值。而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其应控制的胆固醇标准是不同的。降脂治疗应以降低“坏”胆固醇作为首要目标,根据不同患者所存在的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来科学制定不同的参考值:
极高危人群 曾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是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都属于极高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小于2.07mmol/L(80mg/dL)。
高危人群 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3个其他危险图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痛家族史)属于高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小于2.59mmol/L(100mg/dL)。
中危人群 患有高血压+任何1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同时具有3个以上其它危险因素的患者属于中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小于3.37mmol/L(130mg/dL)。
低危人群 无高血压并且其他危险因素小于3个的属于低危人群,应控制“坏”胆固醇降到小于4.14mmoVL(160mg/dL)。
(责任编辑:z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