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部委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但是说起来容易,一做起来,问题就跟着来了:提高医生收入,会否导致患者看病费用上涨,加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甚至放大医患对立矛盾?如何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提高医生收入?如何缓解如今愈发严重的“医生荒”?
“指导意见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这是比较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将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雷泽飞说,2015年起,成都新都区在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机制上打破过去“大锅饭”的模式,实行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办法。没有了收入上限,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对工作满意了,患者也获得了更认真的诊疗服务,一举多得。
薪酬改革目前存在三大焦点问题,第一是提高医生收入是否会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第二是破除“以药养医”如何保障提高医生收入;第三是改革能否缓解儿科、急诊科、基层“医生荒”。这三大焦点问题,存在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性,提高医生收入,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收入增加部分要有来路,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收费就会上涨,进而引发看病更贵等顾虑。顾虑多了,又会反过来制约薪酬改革,让增收的步子不敢迈大。增收不到位,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好调动,部分科室的“医生荒”仍难缓解。所以要想既较大幅度提高医生的收入,又避免导致看病贵,这就需要好好算算账了。
算账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算细账。医院的哪些项目涨价,哪些跌价,最终的收入是增是减,是否有能力向医生支付更高的工资等问题,都是着眼于细节算账。与算细账相对应的,是在细节上进行调控,譬如医院收不抵支时,医疗项目涨价面扩大和涨价幅度提高,就有望成为最先想到的应对举措,导致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甚至迫使医院走上争病源、以过度诊疗来增收等歧路。
第二种算账方式,是在宏观层面算大账。若将医疗体系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医生收入的增加部分,是薪酬改革带给这一群体的最大支出项。但与这一支出项相比,收入项不仅更多,而且数目更可观。首先,药品“零差价”和“两票制”,将使数百万医药代表无路可走,被迫转行,被他们“吃”掉的钱节省了下来;其次,药品价格降低,不以开大处方、大检查作为医生收入的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鼓励外科医生做大而难的手术、内科医生通过诊断攻克疑难杂症,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生的价值。浪费的钱少了,医保基金可减少大量开支;第三,政府的投入也会在今后逐步加大。仅此三项,就足以在确保既不导致看病贵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医生的收入。
调查发现,很多医院做得很好,虽然提高了医生工资,但药占比却有所下降,且看病费用低于平均水平;一些地方还将调整后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避免增加患者负担。
医院要想拓宽创收渠道,向患者要效益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让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与医院共享改革红利,将医保基金节省的钱更合理地分配给医院,才是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亟待完善的配套举措。
由于“药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才能避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的尴尬。
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其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没有得到合理的尊重。相比发达国家来说,现在我国的医疗价格体系,挂号费仍然偏低,医生技术劳动价值未能体现,将来必须通过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使命感。
(责任编辑: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