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究竟查了什么?血常规背后的大学问

抽血,查血常规,是几乎每一个进过医院的人都做过的检查。十几块钱,扎一针,很快搞定。然而,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抽血,这里面可有着大学问呢。
 

先搞懂啥叫参考范围

 

拿到化验单后,大家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检验结果正不正常,换句换说在不在正常值的范围内。先说说这个概念,过去叫正常值,现在改为参考范围。患者的检验结果在参考范围之外,是不是一定就有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

 

什么是参考范围呢?是如何制定的呢?

 

参考范围是用统计学的方法采用95%的可信区间(正态分布)来制定的范围,也就是说在一个检测中,有95%的健康人在这个参考范围之内,还有5%的健康人在参考范围之外,这5%的人并不一定是病人。

 

如果自己的检验结果在参考范围之外,一定要结合临床正确做出解释。参考范围可受到年龄、性别、体重、饮食结构、活动状态、体位、地理及气候条件、生活习惯、职业、种族等的影响。

 

白细胞:看有无感染,细菌or病毒

 

机体有无感染,并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主要看白细胞及分类情况(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如果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升高,往往为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降低,同时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升高,往往为病毒感染。有条件的话,再结合CRP来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红细胞、血红蛋白:看有无贫血

 

RBG(红细胞)、HGB(血红蛋白)任何一项低于参考范围即可诊断为贫血,并根据MCV、MCH、MCHC来区分贫血类型: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贫血低色素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同时也可根据RDW来进行分类,RDW主要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大小不一致的程度,与MCV结合对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有意义。

 

此外,看有无血小板减少及增多,并可结合MPV来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评价骨髓造血功能等。

 

嗜酸性粒细胞:看过敏、寄生虫

 

机体有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时往往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

 

判断潜在疾病

 

依据白细胞数量还可大致判断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发生急性白血病,白细胞等会急剧升高,同时伴有分类的变化:出现幼稚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升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均会减少。

 

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服用抗生素、抗肿瘤药等会使白细胞总数降低及分类异常。

 

观察、监测

 

血常规检查还可进行药物疗效观察、疾病监测等。

 

存异常项目,再做外周血涂片

 

如果有异常项目的话,最好做一下外周血涂片的检测,看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目有无异常、染色有无异常,从而而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情绪、运动也会影响结果

 

血常规检测影响因素很多,患者情绪激动、运动、吃饭后、寒冷等变化均会引起血常规的变化,有的项目还有时间的影响,所以血常规检测应固定时间、在同一状态下进行检测,结果方可稳定。

 

其次检验结果一定要结合症状来分析,如果没有临床症状,结果即使异常也不必过分担心。

(责任编辑:sgx)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