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4 月 28 日报道称,在自由改写被视为“生命设计图”的遗传基因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日本大幅落后。其原因是美国的知名大学围绕基本专利展开争夺,日本一直在观望事态走向。一方面,欧美企业着眼于未来的业务化,正加紧构建产学合作的各路阵营。由于基因组编辑技术有望大大改变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开发等,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心日本将“落后于世界”。
形势难以预测
“在美国谁都想使用这个技术,没有受到专利纠纷的影响”,2 月在东京都内召开的日本国际奖 (Japan Prize,日本国际科学技术财团所颁发的奖项) 的记者会上,获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Jennifer Doudna 这样说。
2012 年,Doudna 教授与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所 (Max-Planck-Gesellschaft) 所长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这一技术被认为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掀起了革命。 CRISPR-Cas9 使得肥瘦适中的牛和猪、耐保存的西红柿等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从以年为单位缩短至以月为单位。美国杜邦等企业正将该技术应用于谷物的开发。这一技术还被认为有望应用于治疗因基因异常而发病的疑难病症,瑞士医药企业诺华 (Novartis) 等企业正致力于运用该技术开发癌症疗法。两位开发者也被认为有望获得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 CRISPR-Cas9 的基本专利被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运营的博德研究所抢先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主张自己拥有优先权,展开了专利争夺。美国专利商标局 2 月判定率先证明该技术可用于哺乳类动物的博德研究所拥有专利权,但加利福尼亚大学正讨论提起上诉。
此外,还有其他研究机构也申请了 CRISPR-Cas9 的专利,诉讼很可能会走向长期化。很多日本企业正在观望与谁合作比较好。熟悉生物专利的 Centcrest 国际专利事务所副所长桥本一宪表示“纠纷是动态的,难以看清走向”。
急于布阵的欧美企业
与日本相反,欧美企业对获得专利和进行应用研究表现积极。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的新创企业得到了杜邦和诺华的协助。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研究所所长 Charpentier 等人成立的新创企业与德国拜耳等大型制药公司展开了合作。博德研究所成立的新创企业则与计划将该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美国孟山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医疗领域,力争实现基因治疗的新创企业也接受了授权。
在基本专利前景尚不明朗的阶段,欧美企业为何率先展开了行动呢?因为欧美企业预测,如果能大量获得有助于产业应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专利,就能通过谈判达成交叉授权 (交易各方相互许可使用各自拥有的专利) 合同。
而日本企业起步则比较晚。据日本专利厅数据,截至 2014 年各国在全球申请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专利数量方面,美国最多,为 54.5%,其次为中国 18.8%,欧洲 18.4%,日本只有 3.3%。虽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希望,例如九州大学开发了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等,但制药公司和食品公司的行动迟缓,与大学的合作也比较滞后。
在 1980 年代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品方面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攻击疾病相关分子的物质“抗体”的制作方法方面,优秀的专利接连出现,但被担心会成为实用化的障碍。
不过,开发能切实攻击疾病相关分子的抗体的企业生存了下来。基本专利固然重要,但实际应用需要与各种专利组合。日本仍然有机会。
新创企业 Edigene 将东京大学关于 CRISPR-Cas9 的成果用于药品开发,社长森田晴彦说,“不能因为基本专利问题就终结业务”。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日本正努力成为最易于进行创新的国家。为此,不能光空喊口号,日本政府、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各方面必须为了实现目标而行动起来。
(责任编辑: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