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正式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国家的费用控制阶段性目标是:到2016年上半年,各地结合实际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已初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2017年底逐步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降低参保患者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比。公立医院控费正向着:做深、做细、做严,动用社会化力量与信息化手段的方向发展。
采取的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对抗生素、辅助用药、中药饮片、常规药品和医用耗材采取跟踪监控,明确重点监控的药品品规数,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加强预算约束,强化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探索建立医疗机构成本信息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公立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严禁擅自增设床位。严格实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
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发挥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招标采购。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严厉查处药品耗材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方式。在规范日间手术和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
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加强成本控制,留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分级诊疗规范,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
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战略,从源头上控制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长。
以上是今年刚提出的关于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指导意见,实际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国办发〔2011〕10号),对控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之后同年12月份,卫生部新闻发布厅就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对公立医院改革控费情况作了总结。当时各地根据深化改革的形势要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设定控费目标,落实控费责任——一是将控费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综合目标年度考核。二是与医院签订控费工作责任状,落实控费任务。三是把控费工作与对院长的考核、奖惩、对医疗机构的补助等挂钩。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一是开展教育和培训。各地普遍把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增强依法执业意识。二是各地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开展处方点评,规范医疗行为,控制不必要的诊疗活动。三是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门诊、住院费用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开展日间手术、引导患者利用门诊服务等方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药费用。五是在实施新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降低医疗服务要素成本——一是推进和完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严肃查处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成本和价格。二是严格执行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审批制度。三是推广使用适宜技术,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医疗服务的适宜性。四是在加强质控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加强监管方面,一是强化检查、监督管理。二是实行预警监测制度,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药品用量等进行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对关键科室和重点病种的质量和费用进行重点监测。三是推进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四是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监管,要求一切财务收支、核算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在改革支付方式方面,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促使医院和医务人员自觉控制成本。完善医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内部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
转变就诊模式——各地普遍通过人才、技术、设备支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能力建设,同时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制定双向转诊规范,促进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从而降低医药费用。
相比以往有何侧重点?
关于公立医院控费一直以来都是医改重关注的重点,过去几年里相关部委也曾发布指导意见强调公立医院控费重点指标。动脉网就最新的2015年控费指导意见比较了最早2011年发布的相关指标,以及过往若干政策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待表了政策走向,值得深思。
强调信息化手段在成本控制上的作用。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方面,今后更强调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而之前只强调重点监测,统一管理,并未提出采取信息化技术实施管理。
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意味着鼓励民间资本办医。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严禁擅自增设床位。严格实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禁止举债办医。
突出强调,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降低药品耗材费用,提高体现医疗人员劳务技术的价格,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更注重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强调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战略。
现在的医疗控费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在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不再是警示,而是严禁。比如以往是通过教育培训手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进行自我行为规范,但现在明确提出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等。
现在的医疗控费意见更为细化,将四年前的泛化性要求单独提出以示突出。比如强调采取省级药品招标批量采购,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对部分特殊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另外专门提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等。
(责任编辑:fangqi)
最新《公立医院控费意见》关键指标与以往有何不同?
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