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向获奖团队表示热烈祝贺!北大医学作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十四五”开局取得丰硕成果。未来,将进一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期待北大医学勇毅前行,再创佳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卵成熟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新策略研究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院士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生育危机,育龄人群不孕症患病率高达17.6%,影响5000万夫妇。卵成熟障碍是疑难不孕症重要病因,但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精准干预方法。本项目开展全链条研究,系统揭示了调控卵成熟过程与成熟障碍的生理与病理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子诊断新方法并指导建立干预新策略,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成功率。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绘制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谱,国际上首次阐明肠道菌群通过抑制其代谢产物胆汁酸下调免疫因子IL-22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发现卵成熟障碍性疾病“肠治”新靶点。(2)绘制卵泡发育转录组图谱,明确卵成熟障碍患者炎症与代谢紊乱特征,构建了疾病分子诊断及代谢并发症预测模型。(3)国际率先突破单细胞水平多组学同步评估胚胎质量的技术难题,开发scNOMeRe-seq方法,构建囊胚植入潜能预测模型,大幅提升囊胚植入结局预测成功率。项目执行期间,在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共发表SCI文章12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每年诊治卵成熟障碍疾病患者10余万人次;编写国际、国内指南共识4项,促进规范化诊疗;培养院士1人、杰青3人、优青1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等,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牵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6次,培训近300万人次,带动我国生殖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项目主要完成人:乔杰、庞艳莉、赵越、姜长涛、严杰、齐新宇、严智强、李蓉、袁鹏、闫丽盈、王洋、王颖、王丽娜、甄秀梅、刘平)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青光眼精准诊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纯教授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但由于青光眼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进展的评价指标有限,青光眼诊治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张纯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Th1/Th2免疫失衡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新理论,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压力敏感性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记物。从视神经功能到结构,为青光眼的诊断和进展评估提出了微视野计、闪烁刺激电生理技术等一系列新指标,实现青光眼早、中、晚全病程周期的精准管理。在国内率先开展以小梁消融术为代表的内路青光眼微创手术,成立中国小梁消融术联盟,同时,率先开展一系列针对传统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瘢痕化的改良,包括研发具有发明专利的可降解高分子膜,以及临床应用羊膜及高度交联透明质酸钠等抗瘢痕材料研究。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提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序贯治疗流程,内容收录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每年启动我国的“世界青光眼周”公众宣教活动,历经15年,推广公众对青光眼认知我国青光眼的公众知晓率从10%上升至50%,大幅提高了公众对青光眼的认知度,为实现青光眼早知、早诊、早治、终生随访贡献力量。(项目主要完成人:张纯、王亚星、洪颖、索玲格、潘哲、魏炜、戴婉薇、周吉超、宋思佳、陈旭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的创建及正畸高效矫治体系研发与推广应用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许天民教授支抗是正畸矫治错牙合畸形时移动牙齿的基石,设计一种安全有效并且能减少对患者配合度依赖的矫治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的创建及正畸高效矫治体系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是许天民教授及其团队历经20余年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该成果在借鉴国内外主流矫治理论和矫治技术基础上,提出全新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利用患者自身生理性支抗,减少口外支抗和种植体支抗使用,实现高效与健康矫治相结合。该矫治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取得9项国际及国内专利。系统包括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MLF 托槽、XBT 颊管及配套组件,矫治系统设计科学、高效,且具有重大创新性。新的矫治理念和体系研发得到了国家及北京市 18 项基金的资助,中英文论文 180 篇,世界正畸学权威杂志论文 18 篇。该技术和产品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49个公立单位和1092家民营机构,以及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推广应用,6 次受邀在美国正畸学会年会进行大会发言,并受Springer邀请出版全英文教科书《Physiologic Anchorage Control》作为推广教材。自2010 年推出以来,产品产值超过4000万,出口创汇100余万美元。该成果同时获得北京医学科技奖(2019年)二等奖、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2020年)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2020年)三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许天民、韩冰、陈贵、林久祥、姜若萍、陈斯、苏红、陈贤明、张晓芸、宋广瀛、戴帆帆、刘思琦、范祎、蒋亦然、曾婧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尿路上皮癌创新防诊治研全流程体系的建立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学松教授北大医院泌尿外科联合多个研究团队从病因探索、分子机制、早期标志物筛查、临床决策论证等方向出发,对尿路上皮癌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在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方面,通过尿液DNA拷贝数及甲基化变异可精确预测肿瘤及正常组织,该研究证明了尿液 DNA拷贝数变异和甲基化分析在泌尿系肿瘤临床应用方面的可行性,相关无创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也为该技术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首次系统论证了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输尿管镜检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术前输尿管镜检可增加肿瘤复发的风险,但对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影响。另外,联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首次揭示马兜铃酸相关尿路上皮癌是一类低危风险类型恶性肿瘤,通过在尿液中进行突变特征检测可实现该类型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在尿路上皮癌进展分子机制领域,团队首次证实长链非编码RNA-SOX2OT可通过调节SOX2促进UC干细胞表型,为后续诊断和治疗靶点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迄今为止,相关成果获国家专利7项,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0分。团队还牵头发布我国第一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专家共识,编写国内第一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科普教育手册,部分原创性成果已经被国际权威的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指南收录,具有极高临床转化潜力和经济价值,对于全球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规范诊治、生活质量改善以及缓解全球卫生经济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完成人:李学松、慈维敏、周利群、巩艳青、何世明、熊耕砚、张雷、关豹)
(责任编辑:dawenwu)
最新!北大医学乔杰院士、张纯教授、许天民教授、李学松教授等研究团队获奖
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