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丁香诊所——建立医疗生态圈第一步

丁香园 李天天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第二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医药领域学术交流平台,用户中有超过200万注册医生,同时丁香园致力于在健康领域为大众提供专业可信赖的内容与服务。其线下诊所于2016年1月正式开始营业。
从服务医生开始

丁香园网站成立于2000年,我们在成立初期便是一直围绕医生来提供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医生学习知识其实不能仅仅从书本里面学习,还要更多从同行、从实践中来学习。所以这样一个专业交流平台很好满足了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诉求。

2000年到2006年,丁香园一直都是一个专业的医生网上学术社区,吸引了很多医生前来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互动。直到2006年,我们才正式开始尝试商业化的运营,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尝试了一些方式方法,目前也已形成规模。

目前丁香园已经覆盖了中国接近80%的医生,这也是在过去16年里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并且,目前我们也已从单一的网上学术交流,逐渐扩展到囊括医生求职、晋升、科研、教学等全方位的服务,试图去为医生提供完整需求的解决方案。

当然,为医生提供这种交流平台,为医生提供这种跟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工具,是跟我们整个团队的医学背景有关系。丁香园的创始团队基本上是从专业的医学、药学领域出身,所以我们觉得对这个行业比较理解,对这个行业的用户需求也理解得比较深入,所以我们提供服务能够很好满足他们在这几方面的需求,这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内容为王 专业至上

除了利用自身专业背景的优势为医生提供服务之外,丁香园在一年之前开始尝试为大众提供服务。为此,我们之前也做过很多讨论,到底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怎么去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经过内部长时间的讨论,我们认为目前大众对医疗科普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决定从内容切入,试图为大众提供专业权威的医疗健康科普内容。

不论是对谁提供服务,内容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前我们为专业医生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常讨论:一个社区,如果医生愿意在上面去活动、去交流,那么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医生为什么去社交?我们平时跟自己朋友、亲人、亲属、家人发张图片、点个赞,这些都是一种互动,但是对于医生来讲专业人群彼此之间并不认识,凭什么让这些人有足够的动力去互动呢?

讨论下来其实答案很简单,像医生这样专业高度分化的人群,他之所以愿意跟陌生的同行互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我不认识昆明儿童医院的医生,我俩隔了几千公里,但是就是因为他在丁香园上面发了一个帖子,讨论了他对儿童癫痫治疗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他值得我去认识,我不光在网上认识他,甚至有机会我愿意在线下跟他见面,去跟他聊几句,讨论一些将来有可能的合作。

所以丁香园为专业医生提供服务的时候更多的也是从专业内容的角度出发,我们定位自己是一个专业平台,我们内容生产也是跟医生进行紧密的合作,邀请医生共同撰写,共同翻译,组织编译国外的前沿讯息、最新行业指南,让我们中国医生能及时看到、学习到这样一些先进的知识,同时也鼓励医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例如病例讨论、专家讲座、主任答疑、丁香园的公开课,这些都是为了医生去提供专业学术上的知识和内容,内容足够好才能吸引医生来互动。

做大众服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延续了这样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缺乏这样权威的医疗科普文章。大家前段时间应该看到互联网平台上因为内容被商业化影响导致出现这种问题,其实这个已经是大家看到的一个结果了。你去看之前的这种,当这种新闻没有曝光之前,其实这种影响和破坏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经常注意到在网上有一些内容是非常夸大而且非常误导,充满了错误,但是没有人指出来,也没有人去更正。

而且我们发现这种误导性的内容其实做得越来越巧妙了,之前可能还做得让人可以一眼看出来,到现在在里面加了很多正确知识,里面突然冒出来几句就可以把一个读者给误导掉。

所以我们对大众这一块决定还是从内容这个角度去提供服务,正好借助了丁香园之前十六年跟中国医生结成的这种紧密的信任关系。我们和医生一起共同合作,创作这种医疗科普的文章还有健康知识的分享,希望把这种对疾病对药品对健康这些正确的知识,或者有证可查的医学知识分享给大家。
直击医疗核心

以上都是丁香园在线上从事的一些工作,从内容、从工具、从服务入手去满足医生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满足了大众对健康知识科普教育的需求。但其实从我们对医疗行业理解来讲的话,这远远不是医疗的核心,医疗核心是跟医生跟患者是发生密切关系的诊疗行为,核心服务也应是以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中心开展的。

我个人把医疗服务分成外周和核心两个部分,外周比如说支付、挂号、化验单的查询,一些流程优化的服务和应用。核心部分,主要是医生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

因为丁香园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我们也把自己定位成互联网的科技企业。我们常常思考我们究竟能够在服务圈中,不管是外周还是核心去做哪些事情,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外周的话,大家看到已经有很多公司,或者很多供应商已经开始做这方面服务了。但是核心也就是医生诊疗这一块,一直都没有真正可靠的服务出现,也没有出现能够产生商业模式的这种服务,我指得商业模式其实并不是赚钱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服务当然也包括赚钱,但不仅仅是赚钱。

如何能够真正切入医生与患者之间发生真实诊疗行为的这样一个环节中去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设置医疗服务机构开始入手,自己拥有医疗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服务机构的平台尝试互联网跟诊疗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丁香花开 全科服务

所以我们开始筹备丁香诊所,第一家丁香诊所于今年1月18号在杭州正式开业,但在此之前我们在福州已经有第0家诊所了,所以我们现在主要分布点在杭州和福州两个地方。

在杭州的诊所中我们主要是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室,福州这边是单纯的以儿科为主,医生的数量和规模都不一样,福州的诊所相对偏小。杭州这边几个诊所面积大概都在800到1500平米之间,第一家已经开业了,第二家装修基本完成,第三家选址完成准备装修。所以杭州这边面积都比较大,我们希望有这么一个大一点的平台,让你更容易去做一些尝试。当然小也有小的好处,机制灵活、成本较低,都可以尝试出一些不同的服务模式来,所以这两个模式我们都要试一试。

从更宏观一个层面来讲,中国医院特别是现在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之前我们所谓看病难、看病贵,其实并不是指医生绝对数量少,更多的问题在于结构不平衡,大量优质医生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里,我国基础医疗是非常薄弱的。

这种薄弱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医生上,医生毕业之后不太愿意去基层行医,更愿意留在大医院做一个真正的专科医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中国全科医生这个概念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之前我们中国培养的医生绝大部分都是专科医生,包括我自己。我们在医院是完成了所有科室的学习和轮转,但是最后定的科,最后做的课题方向就是神经科,我是神经内科的医生,你如果让我看一个妇科、消化、呼吸,那我可能要请其他科室的医生帮忙会诊,我自己是看不了的,因为我是专科的医生,中国缺乏全科医生的体系和相关的这种人才。

除此之外,我们也从患者端观察到了一个需求,就是患者端这边他们需要有好的医疗服务,希望有靠谱的医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这些人也对品质和服务提出一些要求。我自己家小朋友生病以后,我带着他到公立医院就诊,排队、挂号、打点滴,说实话环境确实不太好,那如果有一个预约环境更私密,而且提供更多便利性的医疗机构,对我来讲如果诊金稍微高一点我是愿意接受的,但中国没有,我们周围有诊所它提供不了这个服务。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切入到医疗核心的服务中来,但是在中国没有这样的一个服务机构,然而患者又有这样一些需求,所以我们考虑从诊所这个角度切入进来,去尝试一下通过丁香诊所来满足一部分对品质有需求的患者,他的一些简单的医患需求,比如头疼脑热、发烧感冒咳嗽。我们的定位是一个全科式,类似家庭医生的优质医疗服务提供商。

移动医疗的用武之地

这个定位和互联网究竟有啥联系?丁香园一直做的都是互联网行业,现在突然丁香园跑到线下开起了全科诊所,儿科诊所,开始管理慢性疾病,开始管理普通病,常见病,这二者听上去没有什么逻辑联系。但我个人认为,我们讲了很多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其实这些服务,互联网也好,移动也好,对大医院来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因为它的医疗资源,医疗质量已经到了那个阶段了。

比如我们说协和它的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它对疑难疾病这种诊断治疗能力,可以给它打95分,加上互联网它能打到96分,97分了。它给大医院带来的这种帮助是存在的,挂号方便了,支付方便了,但是大医院真的用互联网改变自己了么?公立医院或者三甲医院其实在原有服务模式上并没有出现核心的变化。

相反我认为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真正大有用武之地的,是在基础服务机构里面,基础医疗服务像诊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小一点的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基层医院。互联网给这些医疗服务机构带来巨大的变化,打个比方可能它们原来服务只有30分,有了互联网,有了移动技术,有了可穿戴设备可能让他们服务到50分、60分,这种变化是更为突破性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互联网技术带来革新改变的应用场景是在基础医疗服务这块,而不是在三甲医院里面,当然这个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互联网技术对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在基层,包括从丁香诊所的实践当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

举个例子,患者在诊所内完成诊疗服务,回去后发现还是腹泻,这时候他就可以用手机把一些最新情况拍照片发回来,而且因为医生之前完成的首诊是在诊所,通过跟踪随访就非常容易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所以诊后的随访跟踪服务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实能够给患者带来很好的体验。

所以我们的服务模式不能只把这种服务局限在诊所之内,在诊所内服务这种基础的模式只是我们服务一部分,我们更多的是想借助技术和设备帮助,让我们服务穿墙入户,去接触到更多的患者,这样才能够扩大服务能力。

我在国外听到很多院长也在讲类似的理念。他们观点也是这样,患者可以出院,可以离开医疗机构,但是患者离开之后,我们还是有手段、有设备能够持续不断地收集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临床意义的数据帮你提供服务,但是中国很多医疗机构只能做到院内的治疗服务,不过让他们提供院外服务也挺困难的,因为院内已经很忙了。所以远程的管理、咨询、互动或者是慢病健康教育,就更适合在基层完成。

而且我觉得基层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有作为的战场,所以丁香园会一直专注在基础医疗、家庭医疗、慢病管理这几个主要领域,去努力的完成我们的一些设想,也希望跟大家一起把这个平台建设好。因为所谓成功模式,我认为都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而且这种模式不可能靠一家两家完成,这里面一定是多方协作,多方共赢的伙伴关系。

因为高要求 所以自己建

自建诊所其实我们还出于这样一个考虑,就是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强调安全、强调质量的服务,它跟餐饮、旅游、电商具有本质的不同。有人经常讲医疗服务核心就两句话,第一医疗质量,第二患者安全。

我们也发现只有自建医疗机构,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服务我们质量控制好,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路径上的规范,我们才能够把医疗的行为通过一个高质量的要求给它规范下来。第二个,全职招聘医生进来,我们对他进行全科的培训,也是为了满足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这两点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们选择了自建诊所,而不是加盟或者合营。

当然随着未来诊所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这一点,我们也不排除跟一些高质量的诊所进行一些合作。但是早期我们坚持自建,因为医疗服务它对安全的要求确实是比较高的。

搭建平台 连接5P

除了自建诊所之外,我们还自己研发了诊所信息化管理系统,因为诊所的一些需求是目前市面上现有管理系统无法满足的。

目前我们自己研发的管理系统已经在丁香诊所里开始使用了,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几个合作伙伴来体验我们诊所管理系统。从目前的反馈情况来讲,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我们把这套诊所信息化管理系统开放给更多的同行,让更多同行能够用这套平台管理自己的病人,管理自己的业务。

因为丁香园不管是自建也好,还是跟外界去合作也好,就算我们建到一千家,我觉得这也是完全不够容量的一个数字,这个平台是需要实现规模的,所以我们希望把自己这套经验开放出来,把这个平台搭建好,让更多的同行从中受益。有更多高质量诊所出现,有更多专注在基础医疗服务、专注在家庭医疗服务的同行进来,相信我们能够给整个行业带来改变,而不只是我们对少数的人群,对少数的城市来提供服务。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做成连接器,因为医疗行业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可以一两家就把整个行业吃掉,因为这个行业的利益相关方特别多,我们总结了5个P。

患者;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

在这5个P里,我们能够做的工作也就一部分,有更多行业小伙伴,像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保险公司也希望参与进来,而且有一些服务缺了他们不行。所以我们希望丁香园能够借助诊所这种线下的实体机构作为连接器,去连接医生和患者,让医生和患者的服务能够更紧密。

我们也希望通过线上的部分把更多服务伙伴邀请进来,大家共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大家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为医疗服务形成一个闭环。

丁香诊所,建立医疗生态圈第一步
精彩问答
丁香诊所是怎么解决医保报销、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标准不一致、配药、检测检验、患者来源等关键问题?丁香诊所的主要盈利来自哪块?诊疗费?

医保一般要等一段时间,因为要进行数据积累,这个时间从一年到两年,确实中间有时间上的要求。我们也注意到政策上也在强调,民营医疗机构可以直接申请医保,可以在开业的时候就申请医保进入,从我们对政策具体落地层面了解,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从政府层面来讲,它还是需要你有一定时间数据积累,它才能解决你医保报销的问题。未来进入医保之后我们收费标准是不是会去做相应的调整,这一块我们现在还在讨论的过程中。因为要得到医保支持就要符合它的标准,这种不一致就看你最后的取舍了。

关于药品和检验我们是这样做的,药品和检验我们都是保证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说最基本的用药,最基本需要快速出具结果的检测,我们诊所会有相关设备相关人员来去完成,但是比较复杂的药品,或者不太常用的药品,或者不太常见的检查,我们基本上交给第三方完成。像药品配和服务都我们交给上海医药来完成。我们对上药开放我的电子处方,由上药来完成药品配送,医师的咨询,检测检验这一块,像血尿常规检测我们自己做,除此之外交给金域、迪安这样独立第三方检测公司做。

患者来源我们有不同的推广渠道,目前丁香诊所在没有去全面对外推广的情况下,每天的患者量已达到两位数,这还是挺好的一个开端,比我们当时保守预测好很多。当问到患者如何了解到的,有说朋友推荐的,有说微信关注到的,有说APP关注到的,所以网络应该是患者来源的一个渠道。

关于收费,丁香诊所目前还是靠患者自费。

投资诊所,平均需要多大投资额?

投资诊所应该看面积,因为面积跟你规模有关系。我们在杭州这边的诊所从800到1500平米不等,医生和护士有30多个人,诊室是9到12个,像这样一个诊所我们初期预算应该在一千万人民币左右。

丁香诊所招聘哪个层级的医生?主要来源?

丁香诊所聘请的医生主要是临床工作有5到8年这样一批经验的医生,基本上是以主治和副高为主。

目前我们的医生来源都是全职招聘的,不是兼职为主。因为从医生多点职业的政策方面来看,已经出现了松动,但是医生多点职业的动力和意愿还是有待观望,因为他们还是有一些顾虑。

同时他们也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模式,了解服务的流程,然后挑选合适的机构来多点,所以早期我们还是以全职为主。

丁香诊所与国内高端民营医院相比,优势在哪里?

关于丁香园和其他高端的民营医院相比区别在什么地方?丁香诊所主要关注在基础性的服务上,比如慢病管理、常见病管理,我们一般不去碰复杂、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应该交给公立医院处理。

像中国广大人群中有很多慢性疾病患者,特殊人群像妇女、儿童,她们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为这些人群提供好服务也是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们不去和民营机构做对比,我们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全科的诊所、身边的诊所、家庭的诊所,更突出家庭的概念。

丁香园在医师多点执业放开的前景下准备做些什么?

在多点执业的情况下,虽然现在来看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很多医生还没有想清楚或者想清了还想再看一看,等一等,我们对这种情况非常理解。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推动这个事情去发展,丁香园会努力为这些医生打造好这样一个平台,像行政、护理、财务、法务、税务、保险,这些东西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团队打造好,医生到这个平台上只要拎包入住就可以了。当然这个需要过程的我们需要打造这个平台需要时间,当这种平台打造好的话,我觉得医生是实打实的可以启动多点职业的方向了,所以丁香园也在为这个方向去做准备。

丁香园目前已经在跟一些医生或者是一些医疗机构去沟通,为医生的多点执业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让更多的医生能够加入,总要有一个尝试的空间和平台,丁香园愿意先做这个试验品,让一些医疗机构我们能够先合作起来,我们能够让一些医生先多点起来。

对于聘用的医生,诊所提供哪些继续教育的途径呢?

关于诊所医生的继续教育,我们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叫LLLP,翻译过来就是终身学习与实践(Life-Long Learning and Practice),我们给每位医生都设计了关于继续教育的KPI要求,他每年要修够多少学分,他要完成多少次病例讨论,参加多少次文献总结学习(Journal Club),进行多少次科室讲座,参与撰写哪些行业指南的临床路径,这些都是我们给临床医生提出继续教育的要求,我一直有这个观点,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好的医生,好的医生都是培训和教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提供这种内容,优质学术的内容让医生成长。

未来丁香诊所,有没有可能与外地同行合作,类似“贴牌”或者品牌加盟?即当地合作方按照丁香诊所的基本要求,提供医疗场所、医护人员、资质,投资,但租用丁香诊所的品牌和系统。

关于跟外地同行的贴牌服务是这样,我们做丁香诊所之后收到很这方面的需求,有浙江本省的,有外省的,像四川、广东、湖南这些地方都有人陆陆续续发过邮件希望搞一个联盟或者合作的模式。从我们角度来讲有两点要跟大家说:

第一我们对此事非常感谢,谢谢大家信任,也非常欢迎,但目前还没有那么快可以实现;

第二我们希望自己先花一点时间,把我们自己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医生培训,医务人员培训服务体系先摸清楚。贴牌服务我认为不是贴个牌就可以服务了,贴牌我认为是双方的契约,这种契约应该建立在双方对一些共同兴趣共同利益认知上,包括我们对质量要求,对安全要求,对医生培训要求。

丁香诊所下一步会不会提供给医学生实习的机会?

关于是不是让医学生来实习这个不取决于我,因为政府对于住院医师的规培,对于专业医生的规培是有严格规定的,它也规定了哪些机构才有资格让医生去实习或者去规培,这个恐怕还是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去做,否则会耽误自己。我们目前招聘医生主要是有临床经验5到8年这样一批医生。

关于医学生刚刚毕业是不是可以加入进来?目前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招募到真正在临床做过工作的一些医生。因为丁香诊所是更直接去对患者提供直接的诊疗服务,从属性来讲不属于教学机构,不属于教学医院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目前招聘医生还是以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为主。

当然也有一些医学生或者刚刚毕业不久的医生,说希望到丁香园来看一看,观摩一下,甚至做一些不直接参与诊疗的工作,这一块我们是欢迎的,而且我们一直都有这方面的计划,也确实有医学生同学、住院医师同学利用假期或者空余时间来到我们这里做一段时间的志愿者,但是一般不会让他们直接参与诊疗的环节。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保障前提是医生资源的保障,丁香园诊所怎么吸引医生去工作,在这里能否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在诊所服务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医务人员是服务的核心,这个是一个大家非常认同的一个常识。其实不光是医生,包括护士,在基础医疗作用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某些方面不亚于医生,所以我们对医生、护士都是非常忠实的。你怎么招聘这些专业人群加入你,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并不是能够把医生都招来就能开诊所了,我们确实要进行一些筛选,凭什么来筛选呢?第一看双方是不是有共同价值观。比如有些医生在原单位已经做的挺好了,但是他不喜欢那种环境,他希望自己做一个更纯粹医生,为患者提供更贴心更认真的服务,这是我们共同价值观,这是吸引医生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个从薪酬设计来讲,我们确实尽最大努力,来保证我们薪酬跟他现有薪酬相比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三个就是除了薪酬之外我们还设计期权股权激励方式,也就是吸引医生可以成为合伙人。

这三方面叠加起来应该是比较好的条件,医生会去做衡量,让他放弃到公立医院体系之内的位置,加入到我们这里来得到的东西,他如果觉得可以接受,那么他一定会过来的,从我们经验来看,在丁香诊所工作的医生,抛开后面两个不谈,在前面价值观这一条上我们有非常大的重叠。

请问丁香园连锁诊所是否可以做为健康管理的线下体验咨询服务中心,然后再进行后续的数据采集跟踪和管理,作为定位于健康管理方向,而不仅仅是医疗?

我们现在也开始做尝试,包括前段时间丁香园跟众安保险、糖大夫来进行一些慢病的管理,目前我们还是集中在疾病这一块,为什么?

因为第一慢病管理还是跟医疗直接相关,慢病也是病,它也需要医生需要护士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其实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不太容易做,确实有很多挑战,尤其是传统观念的阻碍,这也是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中发现的最大问题。大家经常讲我是健康的你还管理我干什么呢?或者管理之后不愿意付费,免费的还可以。

所以我认为慢病管理相对来讲还是有市场有需求,可以先开始做,但是一步到位直接去做健康管理还是有不小难度的,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种模式。

丁香园和春雨医生的诊所有什么不同吗?优势何在?

丁香园诊所目前以自营为主,不以贴牌或者加盟为主,主要考虑是我们希望对诊所的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实现诊疗流程的标准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和服务的标准化,应该说我们也考察了国内一些诊所,也发现这个行业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宁愿等一等,先把自己诊所平台做好,有自己标准,有自己要求之后,再去选择一些合适的行业合作伙伴大家一起探讨合作、加盟模式等等。刚才我讲到贴牌服务不是贴个牌就能服务的,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行业。

远程医疗如何确保效果?

关于远程医疗如何保证质量?我一直认为远程医疗如果需要保证质量的话,首诊可能还要依赖于见面,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才最有保障,复查、随访是可以通过远程方式来做的。

其实现在国外很多机构进行的远程医疗首诊是要求医生对医生的,或者可以邀请患者在场,但是还是医生跟医生沟通,这种情况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去采集数据,我们分析患者的病情,如果面对完全陌生从来没有见过的患者,把首诊放在网上通过远程方式来做,缺少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可能会导致一些医疗差错,这种问题不发生则以,一发生后果特别严重。

请问丁香诊所会建设专科项目吗(除了目前的儿科项目)?比如妇科,疼痛科,肛肠科等等,适合基层医疗开展的一些特色专科?想问一下李总对基础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取舍和看法?

丁香园会有一些专科服务,例如我们的儿科和妇科,但是在设计这些科室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它更多体现出全科的优势来,因为全科是跟家庭最紧密接触的一个平台。但我们不能着急,为什么呢?

因为不仅是中国缺少全科医生,患者也缺少全科服务这个概念,他们到诊所看病还是希望找一个专科医生,例如儿科医生或者肛肠科医生等等,所以这个过程要接受,需要花时间逐渐转变大家就医理念和一些传统观念,所以我们早期也会有专科,但后面我们希望它越来越融入到全科服务里面来。

请问丁香医生真正解决了目前医疗体系存在的哪些问题,尤其从患者角度看?

丁香诊所真正的为患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还是从看病本身来讲,大家生病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先去一个大医院看一下。但不管是感冒、发烧、头痛、咳嗽,我们希望把这种问题留在社区,留在身边,留在诊所里边,不要一窝蜂全都是去大医院去看病,这其实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但是之前患者没有办法,周围没有信得过的诊所,所以我必须得去大医院,丁香诊所希望在这方面做出改变,为患者带来价值。

第二看病也是一种体验,就医环境、就医流程、隐私的保护、医患的沟通这些都是体验,我们也希望提供一个体验更好的就医平台,所以主要贡献就是上面两点上。

如果有资质的儿科医生应聘您的诊所,他们也要被培训看成人疾病么?

我们去给应聘进来医生培训的时候还是充分考虑了他的专业属性。像儿科医生的话我们一般不会把他培养成看成人的全科医生,因为我们自己懂医学,也知道这里面差距有多大,进来的儿科医生我们还会让他们看儿科,妇科医生还是让他们看妇科为主。

有一些医生其实蛮适合给成人或者慢病患者提供服务的,比如之前他是在大内科或者老年科看病的医生,我们会主要把这一类医生逐渐培养成全科,而不是把儿科、妇科针对属性非常强的专科。

诊所和现在医院有什么区别还有丁香诊所和移动医疗有什么关系?

诊所和现在医院是互补的关系,复杂疑难的罕见疾病还是要去医院的,一些常见的、普通的、慢性的、不涉及生死的病症,基本上都可以在基础医疗机构中完成,所以我们定位在后端,在基层,关注基层,关注家庭,关注特殊人群,这是跟医院主要的区别。当然双方还可以建立转诊机制,建立培训机制,这一点其实我们在杭州跟邵逸夫医院、跟浙二医院都进行了探索,目前探索结果也是非常好的。

丁香诊所和移动医疗是非常紧密共生的关系,我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移动医疗对大医院的改变,对大医院带来价值是微乎其微的,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真正应用场景是在基层,是在基础医疗机构里,是在社区,在诊所,在家庭中,所以我认为诊所也好,基础医疗机构也好一定要非常深入的去应用互联网包括移动技术来给患者提供服务。事实上丁香诊所已经开始使用了,包括一些血糖仪等移动设备,我们可以对血糖进行远程的监控,未来对心电、血压、血氧这些指标也进行远程监控,然后给予有效干预。

曾经,李总您说丁香园是一个“慢”公司,投资人会让丁香园快起来么?现在是否还认为丁香园是一个慢公司?

关于丁香园是一个慢公司的说法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去看一个行业,快和慢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产业影响和限制的。医疗行业不是像快餐、快消品、旅游、电商一样快速发展,快速更新,快速变化的产业,所以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如果非要争快和慢,我觉得可能会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有质量有安全,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做慢公司是一件挺令人骄傲的事。

丁香园下一步战略重点和难点,您个人认为难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是什么?

比较难,很不好解决的环节,就是关于大众部分,我们对于健康和疾病意识理念是需要培养的。首先很多人得了病不觉得自己得病,血糖高点,血压高点算什么,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习惯之后,他们麻木了,对自己健康状况并不关心。还有一类人群凡是得了感冒发烧都得去协和,这是另一类很极端的人群,并且这两类人群数量庞大,所以去改变这种观念我觉得很困难也需要花很长时间。

丁香园也一直在致力于这种改变,一方面通过线上来做健康科普教育,在线下我们通过诊所服务可以解决一些日常常见的小问题,不需要去大医院排队,不需要去到大医院去做检查,在旁边一个身边诊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大众去改变观念,去做传播去做影响,我们现在线诊所也很注重健康科普教育这种传播,我们线下也做很多和线上协同的事情。包括像线下的患者教育课堂,线上的资料拿到线下来,去给患者传播,这些都是一些尝试。

现在丁香诊所欠缺的就是自己的培训基地?

关于丁香园是不是也欠缺一个培训基地,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因为要保证医疗质量是要有足够的灵活的培训方式。所以这个也是我们目前在杭州建的几家诊所都是在800到1500平米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因为面积够大,除了运营上的便利之外,很重要一条其实就是可以作为培训中心使用。所以我们保证有一定规模,用杭州这几家店做好我们服务和培训的旗舰店,然后把这个经验复制到一些其他诊所或者更小的诊所里面去。

李总如何看待移动医疗这个行业呢?

我个人非常看好移动医疗这个行业,这绝对是一个开创性的突破,特别是对比没有移动医疗和有移动医疗之后我们服务能力和容量的显著差别。以前患者出了院我们就跟他失去联系了,如果他不回来,除非你主动找他,主动问他,你才能拿到他的一些数据和信息,有时候患者还说不全,但是有了移动医疗,有了可穿戴设备,能够采集患者身上一些有意义的临床数据,这时候不管他走到哪,在家也好,在工作单位也好,我都能根据这些数据来给他提供更好服务,所以我认为移动医疗是能够为我们慢病管理带来巨大收益的。但是它的应用场景我还是认为在基层在全科更有用武之地。

您对医生集团发展有什么期待?

医生集团还是一个挺值得关注的新生事物,从我们角度来讲,其实医生集团也好,医院也好,它们都是医疗服务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成员,我们将来希望跟医生集团形成合作,有一些专科医生服务,有一些多点职业医生服务,我认为这些比较容易嫁接到诊所,嫁接到全科,嫁接到基层来为患者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fangqi)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