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江苏省卫计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我省再次对“看病贵”问题出招,整治“大检查、乱检查”。同时明确,将在全省范围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间实行检查结果互认。
检查结果医院间互认一直是患者呼吁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交通、信息的互通便捷,公立医院挂号和医生诊疗的成本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当下,奔波于各地间求医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于是,同样是看病,每到一家医疗机构,便被要求重新在本院检查,且被告知只认本院结果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同时也被很多人所诟病。
从呼吁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缓解“看病难”的角度(有时排队检查需要预约到若干天后,确实费时费力),推进检查结果医院间互认似乎是一项惠民的实事,然而,如果真正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患者真正受益了吗?
检查项目对大众而言,无外乎化验和大型检查项目,而往往认为只要是仪器检查都是一样的观点,却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比如实验室检查,不同仪器、不同试剂做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参考范围也有一定的误差;再比如,经常用到的B超、CT等各类仪器检查,做的时候能看到什么细微的变化、探查时用什么角度、对于同一片子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真正影响临床诊断的往往不是这些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每个医生的水平,做检查的水平、读片子的水平。而恰恰是这些真才实学,被大众所忽略,这对医生来说也很不公平。
不是每次看病、到每家医院,一张结果单就能“通吃”;有些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变化,检查就必须定期做。部分检查结果也只有在保证安全和可靠的前提下,且不会影响疾病临床诊断的时候,才能由医生决定是否认可。
在严控“药占比”的情况下,很多患者反映:去医院看病,药开得确实少了,但检查比以前多了,按下葫芦浮起瓢,患者的花费并未减少。医疗检查结果之所以互认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医院医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因此让合理的检查或复查受人诟病。
况且,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在进行最终治疗的医院,医生仅凭借既往的检查结果,如果未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且没有“客观检查”佐证,不仅延误治疗,这因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也让人吃不消。因此,重要检查也是需要重新做的。
对于是否应该重新检查,还是应由医生从专业角度来决定;而为了打消患者对于医生乱开检查的顾虑,除了一些医学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还是对于医生薪资的合理分配和对医生医技的尊重及认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仪器的价值”超越了医生的价值。如果医生的技术在整个诊疗的过程中获得的回报最大,不仅有助于整个医生团体向着提高医术的正轨运行,还能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利益——获得优质的医疗。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