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一则“3人因蜱虫病病逝,曾接触去世感染者”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的3位老人因患上“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先后不治去世,另有1人还在接受治疗。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的村民黄先生(化名)介绍,此前同村一位老人因蜱虫病去世后,包括黄先生父亲在内的3位老人曾帮忙给逝者“净身穿衣”。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也曾来(去世的)老人家探望,与其有过近距离接触。①蜱虫病(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传人。2021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汪华教授和该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鲍昌俊副主任医师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临床传染病杂志》刊登论文,通过对两起家族聚集性蜱虫病的检测研究,证明“蜱虫病”可以“人传人”——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被蜱虫叮咬后,有多危险?千万别小瞧这种虫子,在网上搜一搜,发现被蜱虫叮咬,甚至要命的事情并不少见。蜱虫为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表面通常呈红褐色或者黑褐色,携带的已知病毒达83种,分属于5个病毒目,18个病毒科②。没有吸血的时候体积非常小,吸血后身体会不断增大,甚至可达小拇指指甲盖儿大小。一般4-10月之间是它们的活跃季节。济南疾控2020年5月曾测过长清区六里村、石窝村、东菜园村等地的蜱虫数量,结果发现:平均密度约为1.35只/米,山坡蜱虫密度可高达12.6只/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5月30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被蜱虫咬开始时多无痛感,但不久就会出现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烂,组织炎症等。蜱虫可引起宿主感染蜱传脑炎病毒(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鼠疫、兔热杆菌、新疆出血热等病毒。蜱虫叮咬的潜伏期为1-2周,发现蜱虫后应该尽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轻者出现皮肤水肿出血症状,重者则可致死。蜱虫叮咬伤不建议自行强行取出,易将头部遗留在皮肤内,建议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生处理。王传林提示:切记勿生拉硬拽,强行拔除,生拉硬拽无法完整地拔出蜱虫的口器,容易造成皮肤感染及破伤风的发生;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用手指碾碎会导致蜱虫已经吸食的血液倒流到伤口中,会对伤口造成损伤,而且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若已将蜱虫移除皮肤,不可用双手将其碾碎,因为其血液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清理完之后要用消毒液清洗双手。夏季请收好这份“防虫攻略”夏季正是昆虫“泛滥”的季节,有些昆虫对人类危害也极大。除了蜱虫,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相关专家制定的“防虫攻略”还包含:1. 蚊:深色衣着,运动后易招蚊子蚊子活跃从每年4月开始,8月下旬达到高峰,随着秋冬气温下降,逐渐停止活动及繁殖。吸血的雌蚊是造成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预防建议:“体温偏高、出汗多、新陈代谢快的人群容易招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由于蚊子有趋暗性,深色衣着的人,以及运动后、酒后、化妆或喷香水的人群也会更容易招蚊。在户外活动时,减少去草丛、灌木丛、树林、沼泽地、潮湿的地方,夜间应尽量不要开灯,以避免招来蚊虫。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并穿白色或浅色衣服,颜色鲜艳易吸引蚊虫,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2. 蜂:蜂蜇伤,刺是挑出而不是拔夏秋是蜂类的繁殖高峰期、活动的活跃期,蜂蜇人的发生率也自然上升。蜜蜂有很多种蜂类,多有毒刺,一般蜜蜂只能蜇一次;而胡蜂科是最能蛰刺人的昆虫之一,体大身长,毒性也大,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可以蜇多次。浙江丽水遂昌一女士半小时内被蛰了400多下,全身上下发现400多根刺。遂昌新闻图毒刺释放的毒液,一是可发生过敏反应,二是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致病。轻微情况下,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蜂刺部位可发生化脓、中心处坏死,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等情况。处理建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刘斯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通常蜜蜂不会随意攻击人类,遇见蜜蜂,不要用手挥舞驱赶,远离它即可。相反,如果极力抵抗,蜜蜂会误认为遭到攻击,甚至发出讯息招来群蜂进行集体攻击。”普通蜜蜂偶尔蛰刺的毒性不大,可用苏打水、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涂敷蜇伤处,也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清凉止痒的药膏也可涂抹伤口周围,利于皮疹消退。若是不小心在山上、野外碰上了胡蜂蜂巢,立即远离,以免惊动、侵扰整个蜂群。一旦被蜂蜇伤且毒刺留在皮肤表面,不要轻易用镊子或钳子拔出刺,以免挤压毒刺根端的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体内。建议用针头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挤压伤口。综上所述,胡蜂蜇伤后更加危险,但无论是哪种蜜蜂蜇伤,都应立即远离受伤害环境,记住是哪种蜂类,立即就近就医进行规范救治,避免更严重的后果。3. 蜈蚣:赶走蜈蚣,不可用手拍打蜈蚣一般在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蛰伤科带头人庄鸿志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蜈蚣毒液呈酸性,咬人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临床的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咬人时注入的毒液含量有关。被中小型蜈蚣咬伤后,多数仅出现局部症状,皮肤可出现两个瘀点,多有红肿、灼热、剧痛和刺痒感,以及伤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瘀斑及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一般在数天内好转、消失。被大型蜈蚣咬伤后,若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少数患者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儿童,可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处理建议:庄鸿志提示,被蜈蚣咬伤,应保持冷静,赶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伤。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同时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10余分钟,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者冲洗后可用碘伏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切勿挤压伤口排毒,肿胀明显者可冷敷来消肿。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规范处理伤口、对症治疗。4. 蜘蛛:被咬伤后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蜘蛛咬伤也已成为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致伤之一,普通咬伤仅局部疼痛,剧毒蜘蛛咬伤则可危及生命,然而一般人未必能分辨是否有毒,且蜘蛛咬伤也容易与其他毒虫咬伤混淆。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庆军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蜘蛛咬伤临床表现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表现,局部症状包括被咬伤处有剧烈针刺样疼痛,或可见小片青紫区伴周围发红,部分可见2个点状“牙痕”,多有皮疹及轻度水肿,有些咬伤患者可见皮肤周围水泡或组织坏死病变。一般蜘蛛咬伤以局部症状为主,咬伤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烦躁、焦虑、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黄疸、四肢无力、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全身表现,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炎、过敏性休克等。处理建议:被咬伤后,要立即远离被蜘蛛咬伤的地方,陈庆军介绍说,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蜘蛛的照片或者将致伤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时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手表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损害;早期加压包扎有利于减缓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围清洁水源冲洗创口,应尽早转送医院进行规范救治。④5. 隐翅虫:驱蚊水、蚊香等驱赶隐翅虫,不可拍打隐翅虫因其鞘翅特别短,仅能盖住腹部的前缘,好似没有翅膀,因此得名隐翅虫。“遇到隐翅虫,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拍打,这是万万不可的。”王传林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毒隐翅虫体内没有毒腺,也没有毒刺,不会蜇人,但虫体血淋巴液和生殖器内含有毒液,受压、被拍打、碾碎的时候会释放强酸性毒汁,PH为1-2,沾染皮肤后导致皮损,灼伤皮肤,引起隐翅虫皮炎。湖南长沙岳麓峰景小区二期的多位业主遭遇隐翅虫,无意间拍打毒液致患处皮损留疤。湖南都市图处理建议:隐翅虫行动迅速、善于飞翔,如遇惊扰立即逃逸,因此在遇到隐翅虫时,可立即驱赶,或使用驱蚊水、蚊香等具有驱蚊虫作用的药物,驱赶隐翅虫;夜间在户外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灯下,昆虫具有趋光性,容易受到光源吸引。如果接触了隐翅虫的毒液,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疼痛等皮炎症状,可立即用清水或碱性溶液清洗受损皮肤表面,如肥皂水,中和酸性毒液,然后及时就医。最后提醒您,无论遇到哪种动物致伤,都要尽快远离被伤害的环境,受伤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
(责任编辑:dawenwu)
河南3人因蜱虫病去逝!夏天请收好这份“防虫攻略”!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