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月3日在线发表于《Gut》上的研究结果,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出现出真菌肠道菌群失衡。医脉通整理如下。
“真菌微生物群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是一个被考虑的新角色,这在其它疾病中也潜在存在。” 巴黎Saint-Antoine医院的 Harry Sokol博士(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在电子邮件中提到。
Sokol博士和同事在他们的报告中提示,细菌失调已知会在IBD患者中发生,伴随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厚壁菌门细菌的减少和某些类型的变形菌门的增加,包括大肠杆菌。对真菌的先天免疫包括两个分子,Card9和Dectin1,在小鼠身上已经被证明能够影响对肠道炎症的易感性,他们补充说。
为了确定IBD患者是否也能显示真菌微生物群的不同, Sokol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观察了235名IBD患者和38名健康者对照组的粪便微生物群的细菌和真菌组成。
研究人员发现,IBD患者担子菌门与子囊菌门的比增加。他们也有较高水平的促炎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较低水平的抗炎真菌,如酵母菌。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克罗恩病(CD)患者担子菌类门的参与减少,尤其是未鉴别的Malasseziales(马拉色菌目),同时这项参与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增加。
“根据IB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对同一受试者的细菌微生物群的共存分析让我们指出细菌成分和真菌成分的相关性,提示特定疾病性跨界改变的存在,” Sokol博士说。
“此外,我们确定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具体变化,”他补充道。“最后,尽管我们的研究没有足够的力量在统计上证明基因型和真菌微生物群之间的关联,但是我们确定了一些趋势,与IBD或IBD严重程度相关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真菌微生物群失调。”
Sokol博士说,研究结果表明,真菌微生物可以作为治疗IBD的指标。“为了恢复肠道平衡,我们可以设想促炎真菌作为指标或为患者补充抗炎真菌,”他补充道。
“下一步是实验性的理解宿主微生物群中真菌成分的作用还有与肠道内细菌的交流,” Sokol博士说。“这将有助于定义一个合适的针对真菌微生物群的治疗策略。”
(责任编辑:zqg)